以下为《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整合多份优质教学设计资源,涵盖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及拓展环节: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通过分析闰土的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理解其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形象特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四角的天空”),理解“我”对闰土的敬佩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2. 过程与方法
运用对比阅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感悟人物性格差异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四件“稀奇事”,梳理文本逻辑。
3. 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鲁迅对劳动人民淳朴品格的赞美,激发学生对广阔天地的探索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分析闰土的人物形象,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难点:理解“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 情境回顾:展示“月夜刺猹”插图,引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闰土的机智勇敢。
2. 提问过渡:“闰土的形象还有哪些特点?他与‘我’的友谊如何发展?”
二、新课讲授(25分钟)
1. 聚焦四件“稀奇事”
捕鸟:分析动词“扫、支、撒、拉”,体会闰土的聪明能干;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我”的惊叹。
拾贝:通过“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等描述,理解闰土的见多识广;展示贝壳图片,增强直观感受。
刺猹(重点):品读“捏、刺、奔、窜”等动作,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体会紧张刺激的场景。
看跳鱼:对比“跳鱼儿”与“高墙内的生活”,引出“四角的天空”的象征意义。
2. 对比阅读,深化主题
小组讨论:“闰土的生活与‘我’的生活有何不同?为什么‘我’称他为‘希奇事’?”
情感升华:通过“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等句,体会“我”对自由天地的向往及对封建教育束缚的反思。
三、朗读与拓展(10分钟)
1. 分角色朗读:师生合作朗读“我”与闰土的对话,体会儿童的天真与好奇。
2. 想象写话:仿照外貌描写片段,写一写“我”的形象,并与闰土对比,深化人物特点理解。
四、总结与作业(5分钟)
1. 课堂小结:梳理闰土的形象特点(机智、勇敢、见多识广),总结对比手法的作用。
2. 分层作业:
基础:背诵第一自然段,摘录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
拓展:阅读鲁迅《故乡》片段,思考中年闰土的变化及其原因。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形象特点: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对比手法:
闰土(海边自由) ↔ “我”(高墙束缚)
情感升华:敬佩、向往、反思
教学资源
课件设计:包含刺猹插图、贝壳图片、动态分角色朗读视频(参考网页36、42、43)。
拓展阅读:推荐《故乡》全文及鲁迅其他作品(如《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本教案综合多篇教学设计精华,注重文本细读与情感体验,适合公开课或常规教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