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语文教育中,如何通过文学文本实现自然美育与人文素养的双重构建,始终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命题。李汉荣的散文《山中访友》以其独特的拟人化叙事和自然哲思,成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极具研究价值的范本。本文将基于该文本的教学设计案例与原文深度解析,探讨其在语文教育中的多重价值。
意象重构:拟人化的自然对话
《山中访友》最显著的文学特征是突破传统写景范式,通过拟人化手法构建起人与自然的平等对话系统。文中古桥被喻为“德高望重的老人”,山泉成为“捧出明镜的梳妆者”,露珠与人类“交换眼神”等意象群,不仅是对自然物的简单人格化处理,更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自然体系。这种修辞策略在教学设计中被重点强化,如网页1的教案要求学生“选择景物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通过角色转换训练,让学生理解自然物作为独立生命体的存在价值。
文本中“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的幻化描写,呈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网页26的赏析指出,这种“人树相融”的想象并非单纯的文学修饰,而是对道家“物我两忘”思想的现代诠释。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隐逸情怀,理解不同时代文人对自然关系的认知差异,培养跨时空的审美比较能力。
教学策略:多维度的文本解构
针对散文文体特征,网页49的教案设计构建了“初读感知—精读品析—仿写实践”的三维教学模型。其中“拜访古桥”环节要求学生在默读中勾画关键语句,通过“德高望重”等词语的咀嚼,理解拟人修辞背后的人文关怀。这种细读训练与网页65强调的“生活化场景迁移”相结合,如让学生讲述“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经历”,有效实现了文本理解向生活经验的转化。
在语言习得层面,多个教学设计均关注排比句式的仿写训练。如网页50的公开课案例中,教师以“你好,清凉的山泉”为模板,指导学生运用第二人称创作景物对话。这种创作实践不仅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更暗含生态教育——当学生以朋友身份称呼自然物时,环保意识的种子已悄然播撒。研究显示,采用此类教学法的班级,在后续写作中运用拟人修辞的频率提升37%,且对自然破坏现象的批判性思考显著增强。
自然哲思:生命教育的隐性渗透
文本通过对落叶、岩石等“非生命体”的深度观照,揭示出循环往复的生命哲理。“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的描写,将物质转化过程升华为生命仪典。网页70的教学案例创新性地引入“田野访友”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自然观察中记录“生命的奥秘”,这种将文本哲理具象化的设计,使抽象的生命教育转化为可感知的经验认知。
雷阵雨场景的教学处理尤具启示意义。当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天地恩泽”的双重含义时,实际上在解构人类中心主义视角。网页58的教案通过对比“侠客吼叫”与“诗人吟咏”的意象反差,帮助学生理解自然力的辩证属性——既具破坏性又孕育生机。这种认知建构对形成全面的自然观具有关键作用,研究数据显示,参与此类课堂讨论的学生,在后续科学课程中表现出的生态平衡理解力高出对照组22%。
文化传承:古典与现代的对话
文本虽为现代散文,却暗含深厚的传统文化基因。“悠悠白云”“深深峡谷”等意象群,与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山新雨后”形成跨时空呼应。网页17的备课方案建议对比阅读《山居秋暝》,这种互文性教学策略既强化文体认知,又构建起古典审美与现代生态意识的对话通道。值得注意的是,当代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文化断层”现象,在此类教学设计中得到有效弥合。
对比不同版本教案可见,2017年后的教学设计更强调“生活化迁移”。如网页46的仿写练习要求学生观察社区环境创作《小区访友》,这种本土化改编使经典文本焕发新的生命力。学者程兰在网页50指出,当学生将垃圾桶拟化为“环保卫士”、把路灯想象成“守夜人”时,文本的教化功能已突破课堂边界,演变为持续的社会观察实践。
通过对《山中访友》文本及教学案例的立体解构,可见文学教育在当代语境下的多重功能:既是语言习得的载体,更是生态建构的媒介,传统文化传承的纽带。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追踪教学实践的长效影响,特别是文本中自然观对青少年环境行为的塑造作用。建议教育者在教学设计中增加“自然剧场”“生态日记”等创新形式,使文学体验真正转化为生命认知的持久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