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大课堂心得体会(小学思政金课一等奖)

admin52025-04-03 21:50:02

在小学思政教育中,如何将抽象的价值观念转化为学生可感可知的成长养分,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与优秀案例经验,以下从理念革新、方法创新、资源整合、师生互动四个维度总结心得体会。

一、以生为本,构建“浸润式”思政教育理念

思政大课堂心得体会(小学思政金课一等奖)

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思政课需从“知识灌输”转向“价值引领”。在教学中,我注重将思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例如通过《做个开心果》《早睡早起》等生活化主题课程,引导学生从日常小事中感悟道德准则(如遵守纪律、关爱他人)。强调教师“身正为范”的重要性,通过言行一致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例如在课堂中融入“诚信小故事”“榜样人物分享”,潜移默化传递正能量。

实践启示

  • 生活化选题:围绕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如校园规则、家庭责任)设计课程,增强代入感。
  • 情感共鸣: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等形式,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与责任,深化共情能力。
  • 二、创新方法,打造“多维互动”课堂生态

    优秀的思政课堂需突破传统讲授模式,融合多元教学手段。例如,在《美丽中国》纪录片赏析课程中,通过视听语言展示祖国自然与人文之美,结合“你家乡有哪些特色文化”的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借鉴“时政述评”教学模式,选取“神舟飞船发射”“一带一路”等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分析背后的科学精神与国家发展逻辑,培养家国情怀。

    实践工具

    思政大课堂心得体会(小学思政金课一等奖)

  • 技术赋能:利用VR技术“云游”红色教育基地,或通过微课视频呈现历史事件,提升课堂吸引力。
  • 项目式学习:设计“城市治理小参谋”“环保行动”等实践项目,让学生从“旁观者”变为“行动者”。
  • 三、整合资源,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网络

    思政教育需打破课堂边界,联动社会资源。例如,永川区凤凰湖中学通过“清廉教育”主题实践,组织学生走访红色基地、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将廉洁文化从理论延伸至行动。深圳文理一小则打造“30分钟德育圈”,整合周边科技园区、文化场馆资源,开展“湾区少年”研学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城市发展脉络。

    资源开发策略

  • 在地化资源:挖掘本地红色文化、非遗技艺等特色资源,如“华屋十七棵松”精神传承。
  • 家校共育:通过家长课堂、亲子共读红色经典,形成价值观教育的合力。
  • 四、师生同行,深化“双向成长”教育模式

    思政教育不仅是学生的成长课,更是教师的修炼课。在教学中,我注重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关系,通过“班级议事会”“烦恼信箱”等渠道倾听学生心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在“榜样力量”主题课中,邀请学生分享身边榜样故事,教师同步分享教育初心,实现价值观的双向传递。积极参与思政课教学竞赛、案例研讨(如铜陵市“时政述评”比赛),提升专业素养。

    反思与提升

  • 持续学习:关注国家政策与教育前沿,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理念,优化课程衔接。
  • 教学相长:通过学生反馈、同行评课,迭代教学设计,例如将学生创作的“廉洁手抄报”转化为教学素材。
  • 获得“小学思政金课一等奖”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践行“以生为本、实践为径、资源为翼”的理念,让思政课堂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情感温度,真正在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助力其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