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如“碰壁”“四角的天空”)的深层含义,学习通过生活细节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掌握散文诗的文体特点,体会鲁迅语言的清新美与含蓄美。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圈点批注、小组讨论,分析鲁迅的言行细节,感受其平易近人、关爱他人的形象。
结合时代背景和补充资料(如鲁迅书信、他人回忆录),理解鲁迅的精神世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培养对民族脊梁的敬仰之情。
感悟鲁迅对青年、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典型事件(如“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以小事见大品格”的写作手法。
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体会鲁迅对旧社会的批判精神。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初识鲁迅,梳理内容
1. 导入:
展示鲁迅诗句(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结合学生对鲁迅的既有印象(严肃、冷峻),引出课题,制造认知冲突。
视频片段辅助:播放鲁迅与青年交流的历史影像,呈现其温和一面。
2. 整体感知:
预习检测:学生分享鲁迅生平及萧红与鲁迅的交往背景,教师补充“鲁迅扶持青年作家”的佳话。
事件梳理:速读课文,用四字短语概括事件(如“笑谈读书”“燃放花筒”“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深夜写作”),完成表格填写。
3. 细节品析: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鲁迅的哪些言行细节最打动你”,重点分析:
笑声描写:“笑得咳嗽起来”——表现其乐观爽朗。
动作描写:“半跪着为车夫擦药”——体现对底层人民的关切。
难点突破:结合时代背景,解读“碰壁”的双关含义(社会压迫与革命斗争)。
第二课时:深挖精神,拓展升华

1. 人物形象总结:
学生用关键词归纳鲁迅的多面性(如“幽默风趣”“严谨认真”“坚韧不屈”),教师板书思维导图。
对比阅读:补充《故乡》《阿Q正传》片段,体会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
2. 语言特色探究:
白描手法:赏析“鲁迅的书桌整整齐齐,毛笔站在小龟背上”等句子,感受文字的画面感与人物性格的传神刻画。
情感表达:分析结尾“伯父去世了……”的平静叙述,体会克制的抒情中蕴含的深切怀念。
3. 主题升华:
资料延伸:
展示鲁迅葬礼照片及挽联“民族魂”,讨论“为何鲁迅被誉为‘民族魂’”。
朗读巴金、茅盾等人回忆鲁迅的文章,感受其精神影响力。
写作迁移:以“我眼中的鲁迅”为题,模仿课文“以小见大”手法写片段。
四、作业设计
1. 基础作业:摘抄文中体现鲁迅性格的细节描写,并批注赏析。
2. 拓展作业:阅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全文或观看纪录片《鲁迅》,撰写读后感/观后感。
3. 实践作业:采访家中长辈对鲁迅的了解,制作“鲁迅精神传承”手抄报。
五、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平凡中的伟大
一、人物形象:
幽默爽朗 | 严谨认真 | 关爱他人 | 坚韧不屈
二、写作手法:
细节白描 | 以小见大 | 双关隐喻
三、精神内核:
横眉冷对千夫指——批判精神
俯首甘为孺子牛——奉献精神
教学资源支持
课件素材:鲁迅手稿、历史照片、木刻版画。
拓展阅读:推荐《朝花夕拾》《野草》,对比体会鲁迅散文与杂文的不同风格。
此教案融合多篇教学设计精华,兼顾文本细读与人文素养培养,可通过情境创设(如“走进鲁迅故居”虚拟导览)增强沉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