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文化作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内核,既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也是人民精神生活的根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一战略部署不仅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更在实践中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本文将从思想引领、制度保障、经济融合、全球视野、基层实践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践经验与理论逻辑。
一、思想引领:筑牢文化自信之基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核心命题。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根基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安徽宏村为例,通过挖掘徽派建筑文化打造旅游IP,不仅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更带动了区域经济增长。这种实践印证了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的深度融合是文化自信的现实表达。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不可忽视。从《东方红》到《觉醒年代》,文艺作品始终承担着凝聚共识、塑造价值的使命。李长春同志提出的“八个文化发展理念”强调,文化建设需兼顾意识形态导向与人民性。例如浙江安吉将竹文化与生态旅游结合,既传承了地域特色,又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了思想引领下文化创新的多维路径。
二、制度保障:构建政策支撑体系
政策领域 | 具体措施 | 实践成效 |
---|---|---|
财政支持 | 中央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 202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5万亿元 |
税收优惠 | 转制文化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 | 全国超2000家文化企业受益 |
金融创新 | 鼓励文化企业发行REITs | 北京环球影城项目融资规模达120亿元 |
政策体系的完善为文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国务院《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组合拳,破解了文化企业融资难题。例如贵州省丹寨县依托非遗扶持政策,将苗族蜡染发展为亿元级产业,带动万人就业,充分展现了制度供给对文化生产力的释放作用。
三、经济融合:激活产业协同效应
文化与经济的共生关系在数字化时代愈发凸显。韩国《大长今》现象表明,一部影视作品可带动旅游、餐饮、服饰等产业链增值超百亿元。我国近年兴起的“文旅+电商”模式,如故宫文创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验证了文化IP的商业化潜力。
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赋能成效显著。云南大理通过“非遗+民宿”模式,使传统扎染技艺转化为每户年均增收3万元的富民产业。这种“软文化”与“硬经济”的融合,既保护了文化根脉,又创造了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四、全球视野: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
文化“走出去”战略成效显著。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达1200亿美元,网络文学海外用户超1.5亿。从孔子学院到TikTok短视频,多元载体构建了立体传播格局。但需注意,当前文化输出仍存在“重形式轻内涵”问题,亟需加强内容创新。
国际经验表明,文化认同是国际合作的基础。法国通过“文化例外”政策保护本土电影产业,其经验启示我们:在开放中需筑牢文化安全防线。我国推动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项目,正是平衡开放与自主的典范实践。
五、基层实践:激发群众主体活力
文化建设必须扎根人民。宜兴市岳堤社区通过培育书画、戏曲等自组织团体,实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展演”。这种内生型文化生态,体现了人民群众从“文化消费者”向“文化创造者”的转变。
数字化技术为基层文化赋能开辟新路径。北京市打造的“文化云”平台整合2000余家文化机构资源,年服务超1亿人次。但需警惕“数字鸿沟”问题,应通过适老化改造等措施保障文化普惠性。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保障。未来需在三个方面深化探索:一是完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加快人工智能与大模型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二是健全城乡文化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化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支持;三是构建文化安全评估体系,在开放中守护文化主权。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铸魂”的深层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