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公示了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拟命名名单,全国202个行政区入选。这份名单不仅是对各地文明建设成果的阶段性总结,更承载着新时代城市发展的人文理想。从“共建文明城市共享幸福安康”的标语实践,到云南保山、安徽亳州等地的创新探索,文明城市的创建始终以提升市民幸福感和城市品质为核心目标,展现出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径。
一、创建标语:文明基因的凝练表达
标语类型 | 代表内容 | 来源 |
---|---|---|
核心价值观 |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24字标语 | |
行为规范 | “车让人、让出安全,人守规、守出文明” | |
生态理念 | “保护生态手牵手,共建文明心连心” | |
志愿服务 | “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 |
文明城市创建标语作为意识形态的具象载体,通过简练语言构建起价值共识。如安康市提出的“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将个体行为与城市形象直接关联,形成道德约束与激励的双重机制。这类标语往往遵循“动词+名词”的结构模式,如“说文明话、做文明人、建文明城”,通过行为指令激发公众参与。
研究显示,优秀标语需具备三个特性:情感共鸣性、行为导向性和文化在地性。例如云南罗平县将“农耕文明与生态之美共舞”融入标语,既体现地域特色,又暗合乡村振兴战略。而贵阳市通过立法将“高空抛物治理”“遛犬栓绳”等细则纳入文明城市规范,证明标语需与制度设计形成闭环,才能避免沦为空洞口号。
二、评选体系:多维度的文明标尺
第七届评选延续“三年周期、动态管理”机制,考核指标涵盖政务环境、法治建设、生态质量等9大维度。从公示名单看,地级市入选率较上届提升12%,县域单元占比增至70%,体现文明城市建设向基层纵深发展的趋势。以安徽为例,本届13个入选单位中,9个为县级行政区,反映出城乡文明协同提升的成效。
评选标准特别强调“负面清单”机制,如重大安全事故、非法出版事件等实行一票否决。这种“底线思维”与丰台区提出的“向不文明行为说不”形成呼应。值得注意的是,本届首次将“新质精神生产力”纳入评估范畴,北京丰台区通过“丰彩城市艺术季”等项目,探索文化创意产业与文明建设的融合路径,为评选体系注入创新要素。
三、创建实践: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型
入选城市展现出多样化的实践模式:保山市将抗战纪念馆、和顺古镇等文化地标转化为文明教育基地,实现历史记忆与现代价值的共振;丽江市通过“东巴文化+智慧旅游”,破解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这些案例印证了中央文明办提出的“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三大核心要素。
技术赋能成为新亮点。贵阳建立“文明丰台365直通车”数字平台,实现问题反馈实时化;北京丰台区试点“AI+新媒体”内容工场,通过微短剧传播文明理念。但学界也指出,当前创建中存在“重硬件轻软件”倾向,如部分城市盲道被占用问题突出,提示未来需加强人文关怀设施的落地维护。
四、长效机制:全民参与的文明生态
文明城市创建的关键在于构建可持续的参与机制。理论研究显示,当市民参与度提高1%,城市文明指数将上升0.6-0.8个点。实践中,安徽亳州建立“文明积分银行”,将志愿服务转化为消费优惠;云南大姚县通过“彝族插花节”等民俗活动激活群众参与,这些创新模式值得推广。
未来的文明城市建设需重点关注三个方向:一是完善特殊群体关怀体系,将无障碍设施纳入文明城市强制性标准;二是推动“文明+”产业融合,借鉴贵阳“凉小鸭”等志愿服务品牌商业化经验;三是建立跨区域文明共建机制,如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可探索文明标准互认。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既是城市治理能力的集中检验,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从标语设计到制度创新,从技术应用到文化传承,这项系统工程需要主导力、社会协同力和公众参与力的同频共振。未来的研究可深入探讨文明城市建设与碳达峰、数字治理等国家战略的耦合机制,同时加强国际比较研究,为全球城市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