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黄打非工作总结,2024年社区扫黄打非工作总结

admin72025-04-04 19:05:01

2024年,社区扫黄打非工作以构建“党委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治理体系为核心。多地社区成立由党组织书记牵头的专项领导小组,将扫黄打非纳入网格化管理,如省某街道整合综治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形成“街道-社区-网格”三级联动机制。通过制定《行动方案》和考核细则,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政策落地。例如,市某社区通过“周巡查、月通报、季考核”制度,实现问题发现率达98%。

在机制创新方面,基层站点建设成为亮点。县推动“扫黄打非”工作站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融合,利用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阵地开展常态化监管,全年查处非法出版物销售点23个,收缴非法书籍1.2万册。这种“阵地+队伍”模式既强化了监管触角,又拓展了群众参与渠道,形成基层治理的立体化格局。

二、专项治理行动:靶向破解难点问题

针对网络空间乱象,各地开展“净网2024”专项行动。市利用大数据监测平台,全年清理网络有害信息12.6万条,封堵违规网站340个,尤其对短视频平台的低俗直播实施动态清零。在校园周边治理中,区建立“护苗联盟”,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文具店、打印店专项整治,查缴非法教辅材料8500册,构筑起未成年人保护的“防火墙”。

实体市场监管同步发力。街道通过“白+黑”错时巡查模式,对宗教场所、所等重点区域开展突击检查,查处非法印刷窝点5处,形成“线上清朗、线下净化”的双重治理效果。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社区层面非法出版物流通量同比下降37%,表明专项治理成效显著。

三、宣传教育创新:构建全民参与生态

各地将传统宣传与新媒体融合,打造沉浸式教育场景。社区创作的皖南花鼓戏《老宋和小宋》,以非遗形式传播“抵制盗版”理念,吸引超5万人次观看。区开展的“绿书签进万家”活动,通过扫码答题兑换文创礼品,使群众参与率提升至76%,实现宣传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转变。

青少年群体成为教育重点。市推出“网络安全教育VR体验课”,模拟网络诈骗场景,覆盖辖区12所中小学。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带动2.3万户家庭签署《文明上网承诺书》,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青少年对有害信息的辨识能力提升42%。

扫黄打非工作总结,2024年社区扫黄打非工作总结

四、科技赋能监管:智慧治理提质增效

数字化转型成为2024年突出亮点。县研发的“文化市场监管AI系统”,可自动识别非法出版物封面,准确率达91%,使执法效率提升3倍。街道搭建的“云巡查”平台,整合300余个智能摄像头,实现重点场所24小时动态监测,全年自动预警违规行为167次。

数据共享机制不断完善。市建立跨部门信息数据库,打通文化执法、公安、邮政等12个系统,2024年通过物流信息溯源破获跨省非法出版物案件8起。这种“技术+机制”的创新,推动监管从“人海战术”向“精准打击”升级。

五、社会协同共治:凝聚多元主体合力

各地积极探索“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模式。区培育“文化监督员”队伍,吸纳退休教师、快递员等群体,通过“随手拍”App上报线索,全年兑现举报奖励23万元。街道与电商平台建立“线上巡查协作机制”,下架违规商品链接1200条,形成线上线下治理闭环。

志愿力量深度融入。社区组建“银发护卫队”,发挥老年人时间优势开展日常巡查;市发动大学生开发“扫黄打非”科普小程序,吸引10万用户参与。这种多元参与机制,使基层治理的群众基础不断扩大。

扫黄打非工作总结,2024年社区扫黄打非工作总结

总结与展望

2024年社区扫黄打非工作通过机制重构、技术赋能和社会动员,构建起立体化治理体系。数据显示,群众满意度达89%,文化市场违规率下降41%,证明治理路径的有效性。但基层力量薄弱、网络监管滞后等问题仍需破解。未来需在三个方面突破:一是培育专业化社工队伍,二是研发适应元宇宙等新业态的监管工具,三是建立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只有持续创新,才能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文化保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