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以乐景写哀情”的诗歌反衬手法,理解草木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2. 能力目标:能独立分析诗句中草木意象与情感表达的关联,并尝试仿写或赏析同类诗句。
3. 情感目标:感悟诗人借自然景象抒发的历史兴衰之叹,体会诗歌中的哲理与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概念导入:反衬手法与草木意象
2. 经典诗句解析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解析:野草开花本显生机,却与王谢贵族旧居的衰败形成对比,暗示时代变迁。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解析:都城春草茂盛,反衬战乱后“人烟稀”的凄凉,凸显“以盛景写哀情”的张力。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解析:黍稷繁茂对比故都荒废,表达亡国之痛。
3. 拓展探究:草木意象的多元表达
4. 创作实践与迁移
提供情境(如古城遗址、战乱后的村庄),学生尝试用草木繁盛之景反衬衰亡情感。
将诗句转化为绘画或情景剧,直观呈现“繁茂草木”与“衰败场景”的对比。
四、教学资源与评价
1. 资源支持:
2. 评价方式:
五、课后延伸
通过此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掌握反衬手法的艺术表现,还能深入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草木意象的文化内涵,培养历史反思与审美共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