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教学设计_以草木繁盛反衬衰亡的诗句

admin52025-04-04 22:20:02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以乐景写哀情”的诗歌反衬手法,理解草木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2. 能力目标:能独立分析诗句中草木意象与情感表达的关联,并尝试仿写或赏析同类诗句。

3. 情感目标:感悟诗人借自然景象抒发的历史兴衰之叹,体会诗歌中的哲理与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通过典型诗句分析反衬手法的运用。
  •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草木繁盛”与“衰亡感”之间的深层逻辑关联。
  •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概念导入:反衬手法与草木意象

  • 问题引导:为何诗人常以繁茂的草木反衬衰亡?
  • 结合《扬州慢》中“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分析:扬州昔日繁华,如今却长满野麦,以植物野蛮生长暗示人烟稀少、城池破败。
  • 引用《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春草碧绿反衬祠堂冷落,暗含对诸葛亮功业未竟的叹惋。
  • 2. 经典诗句解析

  • 小组讨论:分诗句对比分析反衬效果:
  • 《乌衣巷》(刘禹锡):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解析:野草开花本显生机,却与王谢贵族旧居的衰败形成对比,暗示时代变迁。

  • 《春望》(杜甫):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解析:都城春草茂盛,反衬战乱后“人烟稀”的凄凉,凸显“以盛景写哀情”的张力。

  • 《黍离》(《诗经》):
  •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解析:黍稷繁茂对比故都荒废,表达亡国之痛。

    推敲教学设计_以草木繁盛反衬衰亡的诗句

    3. 拓展探究:草木意象的多元表达

  • 对比阅读
  • 反衬衰亡: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台城》(“万户千门成野草”)。
  • 象征高洁: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郑板桥咏竹诗,与反衬手法形成对比。
  • 文化溯源:草木意象的哲学基础(如“物是人非”“盛极必衰”),结合《周易》阴阳转化思想解释。
  • 4. 创作实践与迁移

  • 情景仿写
  • 提供情境(如古城遗址、战乱后的村庄),学生尝试用草木繁盛之景反衬衰亡情感。

    推敲教学设计_以草木繁盛反衬衰亡的诗句

  • 跨媒介表达
  • 将诗句转化为绘画或情景剧,直观呈现“繁茂草木”与“衰败场景”的对比。

    四、教学资源与评价

    1. 资源支持

  • 多媒体展示古城遗址图片,对比诗句中的意象(如《扬州慢》配扬州今昔对比图)。
  • 提供杜甫、刘禹锡等诗人的生平背景,深化情感理解。
  • 2. 评价方式

  • 课堂问答检验概念理解。
  • 小组合作完成诗句赏析报告,评价反衬手法的运用效果。
  • 五、课后延伸

  • 群文阅读:整合《乌衣巷》《扬州慢》《黍离》等作品,撰写“草木与兴亡”主题小论文。
  • 文化考察:观察本地古迹或老建筑中的植物生长状态,用诗歌语言记录感悟。
  • 通过此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掌握反衬手法的艺术表现,还能深入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草木意象的文化内涵,培养历史反思与审美共情能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