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典故
1. 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台,失信诸侯,导致西周灭亡,开启春秋乱世。
2. 尊王攘夷
齐桓公任用管仲,以“尊崇周王室,抵御外族”为旗号,成为春秋首霸。
3. 退避三舍
晋文公重耳为报楚王恩情,在城濮之战中退让九十里,后大败楚军。
4. 老马识途
管仲借老马引路,助齐桓公走出迷谷,体现经验智慧。
5. 一鸣惊人
楚庄王隐忍三年后励精图治,成就霸业,喻厚积薄发。
6. 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最终灭吴复仇,象征坚韧不拔。
7. 问鼎中原
楚庄王询问周王室九鼎重量,暗示取代周室野心。
8. 二桃杀三士
晏婴用计使三位勇士争桃自尽,以智谋除权臣。
9. 弦高退秦
郑国商人弦高假借犒劳秦军,智退偷袭郑国的秦兵。
10. 子产不毁乡校
郑国子产保留民间议政场所,体现开明政治。
战国时期典故
11. 围魏救赵
孙膑攻魏都大梁,迫使庞涓回援,解邯郸之围。
12.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改革军事,效仿胡人服饰与骑射,增强国力。
13. 窃符救赵
信陵君盗取兵符,率军救赵,打破秦军围攻。
14. 图穷匕见
荆轲刺秦王时地图中藏,喻真相终显露。
15. 负荆请罪
廉颇向蔺相如请罪,体现勇于认错的胸怀。
16. 纸上谈兵
赵括空谈兵法致长平惨败,警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17. 毛遂自荐
毛遂主动请缨助平原君说服楚王合纵抗秦。
18. 完璧归赵
蔺相如智斗秦王,保全和氏璧,维护赵国尊严。
19. 一字千金
吕不韦悬赏改《吕氏春秋》一字,彰显自信。
20. 悬梁刺股
苏秦夜读以锥刺股,孙敬悬梁防困,喻勤学苦读。
思想与权谋典故
21. 墨守成规
墨子守城战术严密,后演变为贬义,指固守旧法。
22. 高山流水
伯牙与子期知音相惜,喻心意相通的友谊。
23. 朝秦暮楚
诸侯国摇摆于秦楚之间,形容立场反复无常。
24. 指鹿为马
赵高颠倒黑白测试群臣忠诚,喻混淆是非。
25. 三令五申
孙武训练宫女严明军纪,强调令行禁止。
26. 爱媵贱女
秦穆公嫁女时陪嫁妾室过美,反使晋人轻视其主,喻本末倒置。
27. 抱冰握火
勾践以极端方式磨砺意志,表复仇决心。
28. 狡兔三窟
冯谖为孟尝君营造多重退路,喻周全谋划。
29. 买椟还珠
楚人卖珠饰盒过美,买者留盒还珠,讽舍本逐末。
30. 白虹贯日
聂政刺杀韩傀时天现异象,喻精诚感天。
军事与策略典故
31. 增兵减灶
孙膑佯装兵弱诱敌,庞涓中计兵败马陵。
32. 田忌赛马
孙膑调整赛马顺序以弱胜强,体现策略优先。
33. 鸡鸣狗盗
孟尝君门客学鸡叫骗开关卡,脱险秦国。
34. 吴起杀妻求将
吴起为获信任杀妻,体现极端功利主义。
35. 合纵连横
苏秦、张仪游说列国,形成对抗与联合的外交策略。
36. 远交近攻
范雎为秦国制定逐步兼并六国的战略。
37. 窃符救赵
信陵君盗虎符调兵,解邯郸之危。
38. 火牛阵
田单以火牛冲阵破燕军,复齐国失地。
39. 围魏救赵
孙膑攻敌必救,经典战术沿用至今。
40. 兵不厌诈
战争强调虚实结合,源自《韩非子》。
其他经典典故
41. 刻舟求剑
楚人刻记号寻剑,讽拘泥成法不知变通。
42. 守株待兔
农夫等兔撞树,喻妄想不劳而获。
43. 杞人忧天
杞国人忧天地崩坠,讽无谓焦虑。
44. 邯郸学步
燕人模仿邯郸步态不成,反失原有能力。
45. 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混迹乐队,喻无才者充数。
46. 亡羊补牢
丢失羊后修补羊圈,喻及时改正错误。
47. 画蛇添足
比赛画蛇者多添足反失奖,喻多此一举。
48. 鹬蚌相争
鹬蚌互斗渔翁得利,喻两败俱伤他人获利。
49. 狐假虎威
狐狸借虎威吓百兽,讽倚仗权势欺人。
50. 惊弓之鸟
更羸虚弓吓落伤雁,喻心理创伤的影响。
总结
以上典故涵盖政治、军事、文化多个领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智慧、权谋与历史变迁。更多细节可参考《战国策》《史记》等典籍,或查阅相关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