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普法工作方案:构建全民法治素养提升新格局
在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背景下,2024年普法工作方案以“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为核心,通过系统性部署与创新性实践,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向纵深发展。各地各部门结合行业特点与社会需求,聚焦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民生重点领域、公民法治素养提升等目标,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普法体系。这一方案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更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
一、强化组织领导,压实普法责任
普法工作的有效推进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常德市公安局成立由常务副局长任组长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将任务清单分解至各执法单位,明确季度案例报送与年度考核要求。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建立“第一责任人”制度,党组书记带头讲法治课,并将普法工作纳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必修内容。这种“关键少数示范+全员责任落实”的模式,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管理机制。
在责任细化方面,贺州市交通运输局通过制定《“谁执法谁普法”责任清单》,将宪法、民法典及行业法规的普法任务精准分配到科室,要求执法过程同步嵌入普法教育。深圳则创新推出普法责任制年度履职评议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单位绩效挂钩,确保“软任务”转化为“硬指标”。
二、创新内容形式,提升普法实效
针对传统普法形式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各地积极探索新媒体融合路径。山东省生态环境厅路桥分局利用短视频、动漫等载体制作普法作品,在“如法网”平台实现民警学法考法三个100%达标率。济南市城管局打造“城管e普法”品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占道经营执法场景,使商户直观理解《市容管理条例》。
以案释法成为提升普法精准度的突破口。湖南省要求公安部门每季度报送典型案例,将“高空抛物入刑”“反诈追赃”等热点案件转化为全民法治公开课。深圳市司法局联合法院发布企业合规指导案例,通过“深i企”平台推送风险预警,帮助企业构建法律防火墙。
三、聚焦重点领域,服务发展大局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是2024年普法的突出主题。郎溪县开展“公益普法直通车”行动,组织律师团队为中小企业解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建立“1名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帮扶机制。青岛市在“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旅游日”等节点,向文旅从业者专项宣传《文物保护法》《旅游法》,全年开展法治培训12场次。
针对民生关切,青海省部署岁末年初专项普法,聚焦劳资纠纷、婚姻矛盾等高发问题,整合司法所、调解员、村居法律顾问开展“巡回式”普法。常德市公安局将反诈、禁毒、食品安全等纳入社区宣传重点,推动700名民警兼任中小学法治副校长,构建“校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
四、健全考核机制,保障长效运行
科学的评估体系是普法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台州市生态环境局路桥分局建立普法信息上报机制,要求各科室按月报送宣传素材,并将普法成效纳入干部年度考核。深圳市通过大数据分析普法活动传播效果,对阅读量低于平均值的单位进行专项督导,实现宣传策略动态优化。
在资源保障方面,安徽省郎溪县设立法治文化创作基金,支持开发法治微电影、地方戏普法剧目,建成特色法治公园8处。济南市城管局每年划拨专项经费50万元,用于“圆桌支部”法治阵地建设与社区普法活动。
五、推动社会协同,构建多元格局
各地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普法生态建设。深圳市举办第三届企业法务技能大赛,发动200家律所参与“法律进园区”活动,培育企业首席合规官1200名。湖南省司法厅组建由法学教授、退休法官构成的普法讲师团,开展“送法下乡”活动1300余场次。
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重塑普法形态。全国普法办在“宪法宣传周”期间推出AI法律咨询机器人,累计解答群众疑问85万次。青岛市开发“法治文旅”小程序,整合景区普法语音导览、在线法律诊所等功能,实现普法服务“掌上办”。
主要举措 | 典型示例 | 成效指标 |
---|---|---|
责任制落实 | 常德市公安局任务清单 | 案例报送完成率100% |
新媒体普法 | 山东路桥分局短视频 | 播放量超500万次 |
营商环境普法 | 深圳合规案例发布 | 企业参与度提升40% |
考核机制创新 | 济南城管e普法 | 商户违规率下降25% |
2024年普法工作方案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与社会协同,实现了普法教育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型。未来需在三个方面深化探索:一是构建普法效果追踪模型,运用人工智能分析不同群体的法治认知变化轨迹;二是建立跨区域普法资源共享平台,破解基层优质内容供给不足的难题;三是完善公益普法激励机制,通过税收优惠、荣誉表彰等方式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热情。唯有持续创新普法工作方法论,才能为法治中国建设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