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为: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这一歇后语源于《三国演义》中曹操逃亡途中误杀吕伯奢一家的故事。故事中,曹操因疑心吕家人磨刀欲加害自己,先下手为强杀其全家,后发现是误杀,但仍坚持“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态度,最终将错就错连吕伯奢本人也杀害。
二、吕伯奢是否为虚构人物?
1. 历史记载的矛盾性
正史未明确记载:陈寿《三国志》中未提及吕伯奢此人,但裴松之注引的三国史料(如《魏书》《世语》《杂记》)均提到曹操逃亡时事件,但具体情节不同。
《魏书》称吕伯奢之子与宾客试图曹操,曹操自卫。
《世语》和《杂记》则称曹操因疑心而误杀吕家人。
文学虚构的强化: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事件戏剧化,虚构了吕伯奢这一人物,并通过“杀猪款待”的误会和“宁教我负天下人”的台词,强化了曹操的奸雄形象。
2. 吕伯奢的虚构性分析
人物身份存疑:吕伯奢被描述为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但历史文献中无此记载,且《三国志》未提曹操逃亡途中投宿吕家。
情节逻辑漏洞:
杀猪待客的合理性:古时杀猪需耗费大量时间,且逃亡中的曹操不可能久留,此情节被认为不符合实际。
陈宫的参与:正史中陈宫此时尚未与曹操结识,且中牟县令实为杨原,非陈宫。
3. 史学家与文学创作的博弈

史料可信度:王沈《魏书》因作者与曹魏的密切关系被质疑为“洗白”,而孙盛《杂记》的记载因客观性较强更受认可。
艺术加工目的:罗贯中通过虚构吕伯奢事件,服务于“尊刘抑曹”的创作倾向,塑造曹操多疑、冷酷的形象。
三、总结
歇后语来源:出自《三国演义》的文学加工,体现曹操“多疑误杀,将错就错”的性格。
吕伯奢的真实性:正史中无明确记载,其身份和事件极可能是《三国演义》的虚构,但曹操逃亡途中事件存在不同版本的历史争议。
参考资料:
关于歇后语与故事背景:
关于吕伯奢的虚构性分析:
历史与文学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