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史思政大课观后感;党史思政大课观后感800字

admin12025-04-05 05:30:02

以历史之光烛照未来征程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新中国的诞生与发展始终闪耀着真理与实践的光芒。通过新中国史与党史思政大课的学习,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跃然眼前,不仅让人深刻感受到中国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更启示我们: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精神源泉,是新时代青年理解国家命运、肩负时代使命的必修课。

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对话

新中国史与党史思政大课的核心价值,在于架起了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从抗美援朝战争中“钢少气多”的顽强意志,到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每一段历史都折射出中国在不同时期的战略智慧。例如,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仅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更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逻辑。学者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指出:“历史的选择性叙事背后,是对现实问题的回应。”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让青年学子得以在时代坐标中定位自身责任。

课程还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挑战与突破,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与今天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虽跨越半个多世纪,却共同指向民族复兴的核心目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5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仅为119.6亿元,而2022年这一数字已突破48万亿元。这种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正是历史经验与现实需求的有机融合。

初心使命的永恒传承

新中国史思政大课观后感;党史思政大课观后感800字

中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贯穿于百年党史的每个篇章。思政大课中呈现的“半条被子”“焦桐成雨”等故事,以具象化的方式诠释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红船精神中的首创、奋斗、奉献三重内涵,在新时代脱贫攻坚战中得到了延续:数百万驻村干部用脚步丈量土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未来道路的指南。

初心使命的传承更体现在代际接力中。从钱学森突破重重阻碍归国建设航天事业,到黄大年放弃国外优厚条件投身地球探测研究,再到当代青年在抗疫一线组建“青年突击队”,不同时代的奋斗者用行动诠释着同样的价值追求。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艾四林认为:“精神谱系的延续性,构成了中国最深层的力量密码。”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新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

青年责任与时代使命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青年群体的历史方位愈发清晰。思政大课通过呈现“五四运动”中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西南联大师生在战火中坚持学术报国等案例,揭示了青年与民族命运的同频共振。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的呐喊,在新时代被赋予新内涵: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5岁,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核心成员29岁,这些数字印证着青年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新中国史思政大课观后感;党史思政大课观后感800字

课程还启发青年建立正确的历史认知方法论。面对网络空间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需要以扎实的史料分析和辩证思维筑牢思想防线。例如,通过对比民国时期人均预期寿命35岁与2021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8.2岁的数据,能够直观驳斥“民国黄金十年”的谬论。北京大学青年学者韩毓海强调:“历史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大历史观’,即在世界文明演进中理解中国道路。”

历史辩证法的生动启示

新中国史中成功与挫折的交织,为理解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鲜活教材。大跃进运动中的冒进教训与改革开放后的稳健发展形成鲜明对比,印证了“实事求是”原则的永恒价值。中央党史研究院的研究表明,党在每次重大转折后都能通过自我革新重焕生机,这种纠错能力源于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指导。正如陈云提出的“交换、比较、反复”工作方法,至今仍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智慧。

历史还教会我们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面对全球化逆流,中国坚持扩大开放的历史经验具有特殊意义。从唐代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倡议,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存续的关键。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指出:“五千年文明积淀的战略耐心,使中国能够超越西方‘选举周期’的局限,进行长远规划。”这种历史纵深思维,正是应对百年变局的重要法宝。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回望新中国史与党史的壮阔征程,我们既看到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与实践伟力,也认识到历史认知对个体成长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新时代青年当以历史为镜,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培育家国情怀,在辨析历史规律中增强四个自信,在把握时代脉搏中实现人生价值。建议未来思政教育可进一步强化历史与现实的互动设计,例如开发沉浸式数字党史馆、建立跨学科历史研究平台,让历史智慧真正转化为青年建功立业的实践动能。唯有如此,方能在历史的回响中,谱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华章。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