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的故事(杞人忧天寓言故事原文)

admin22025-07-09 09:40:03

《杞人忧天》是中国古代著名寓言,出自战国时期道家典籍《列子·天瑞》。故事通过杞人无端忧虑天地崩塌的荒诞行为,讽刺了庸人自扰的现象,原文如下:

《杞人忧天》原文

杞人忧天的故事(杞人忧天寓言故事原文)

(出自《列子·天瑞》)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注释与背景

1. 杞国:周代诸侯国,位于今河南杞县。故事中的“杞人”因过度忧虑天地崩塌而成为典故核心人物。

2. 天崩地陷:古人缺乏科学认知,杞人将自然现象幻想为灾难,反映了早期人类对宇宙的朴素思考。

3. 晓之者:劝解者的解释虽不符合现代科学(如认为日月星辰是“积气中的光耀者”),但体现了战国时期对自然现象的哲学化理解。

故事寓意

1. 讽刺庸人自扰:批评无根据的忧虑,倡导理性思考。如李白诗云“杞国无事忧天倾”,即化用此典。

2. 道家哲学:原意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主张以虚静态度面对未知。

3. 辩证解读:现代视角中,杞人对天地的追问亦可视为早期科学探索精神的萌芽,尽管其方式偏执。

文化影响

  • 该寓言被收入语文教材,并衍生出“杞人忧天”成语,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 2009年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升格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如需白话译文或更详细解析,可参考《列子》相关注释版本。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