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新人说观后感_高思恩时代新人说

admin22025-04-05 13:25:01

在《时代新人说》的舞台上,拄着单拐的高思恩用平静而有力的语调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被遗弃的先天性残疾婴儿成长为全国残运会冠军,从山西大学研究生到时代新人宣讲者。这个跨越25年的生命叙事,不仅是个体命运的突围,更折射着当代中国青年在时代裂变中重构人生价值的集体图景。当我们凝视这位90后女孩的生命轨迹,看到的不是简单的励志模板,而是一代青年在理想与现实、困境与超越的张力中,用行动书写的时代答卷。

生命韧性的当代启示

高思恩的成长史堪称一部现代版《平凡的世界》。先天缺失的左上臂、弃婴身份、低保家庭,这些叠加的生存困境本可能成为沉沦的注脚。但她在寒风中晨跑的剪影、训练时磨破的23双运动鞋、考研时凌晨四点的自习室灯光,构成了对抗命运的最强音。这种生命韧性不是孤例,从汶川地震中走出的"夹缝男孩"郑海洋,到带领乡亲脱贫的独臂村支书陈兹方,新生代正在重新定义"残缺"的内涵。

心理学家安吉拉·达克沃什的"坚毅力"理论在此得到验证:决定人生高度的关键不是天赋,而是面对挫折时的持久热情。高思恩的案例显示,当代青年在物质丰裕时代依然保持着精神上的"饥饿感"。她的奔跑既是物理空间的位移,更是精神层面的突围,印证了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所说的"攀登山顶的拼搏本身足以充实一颗人心"。

青年责任的觉醒轨迹

当高思恩在研究生期间创建"助残志愿服务队",将个人经历转化为公共价值时,标志着新生代责任意识的范式转换。这种转变不同于父辈的集体主义奉献,而是建立在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度觉解之上。正如社会学家项飙观察到的"附近的消失"现象,当代青年正通过具体而微的实践重建社会连接。

时代新人说观后感_高思恩时代新人说

在太原创建"爱心驿站"的视障青年王慧,在深圳建立心智障碍者就业平台的90后海归陈星佑,都在演绎相似的叙事逻辑。他们不再满足于社交媒体上的"点赞慈善",而是将同理心转化为可持续的社会创新。这种责任担当具有鲜明的代际特征:既保持个体独立,又追求社会价值;既突破传统道德框架,又创造新的行动。

价值重构的社会镜像

高思恩故事引发的共鸣,本质是转型社会价值坐标更迭的投影。当"躺平""内卷"成为流行词时,她的存在证明了积极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教育部2022年《中国大学生发展报告》显示,78.6%的受访者将"实现社会价值"纳入人生目标,较十年前提升23个百分点。这呼应着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提出的"能力发展理论"——青年正在超越物质生存需求,追求更完整的人性发展。

这种价值转向在文化场域同样显著。《觉醒年代》的热播、国潮设计的兴起、非遗传承人的年轻化趋势,共同构成新时代的价值拼图。青年学者施展在《枢纽》中指出,代际更替正在重塑中国的精神地貌。高思恩们的故事,恰似时代长河中的航标,标记着从"生存竞争"到"意义追寻"的文明进阶。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高思恩现象给予我们多重启示。个体生命叙事与时代精神图谱的共振,揭示了当代中国青年特有的精神辩证法:在承认局限中超越局限,在拥抱现实中改造现实。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将这种"坚韧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政策制定者应当为青年的社会创新搭建更包容的生态。当更多"高思恩"在时代舞台上绽放光芒,我们或将见证一个民族精神海拔的集体抬升。这不仅是个人命运的逆袭传奇,更是文明演进的力量注脚。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