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案—中班安全最后一课教案

admin12025-04-05 18:00:01

一、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帮助幼儿了解寒假期间常见的潜在危险(如防火、防电、防拐骗、交通安全等),掌握基础安全常识。

2. 能力目标:通过情景模拟和讨论,培养幼儿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我保护能力(如火灾逃生、拒绝陌生人等)。

3. 情感目标: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引导其养成主动规避危险的习惯。

二、活动准备

1. 教具材料:安全标志图片(如禁止、小心触电)、火灾逃生视频片段、情景剧道具(如电话、湿毛巾)。

2. 环境创设:布置模拟场景(如“马路”“家庭厨房”)。

3. 家长配合:提前发放《寒假安全调查表》,了解幼儿在家的安全隐患(参考网页31)。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寒假的意义与危险感知

  • 提问互动
  • “小朋友们,寒假快到了,你们想做什么呢?”(引导幼儿分享滑雪、放烟花等计划,自然引入安全问题。)

    “但寒假里也有很多危险,比如火、电、陌生人,我们要怎么保护自己呢?”

  • 图片展示:展示“禁止”“小心滑冰”等标志,讨论其含义(参考网页1、19)。
  • 2. 主题学习:分场景安全教育

    最后一课教案—中班安全最后一课教案

  • 场景一:居家安全
  • 用电安全
  • ① 情景表演:教师扮演“电器冒烟”,引导幼儿说出正确操作(拔插头、呼救)。

    ② 口诀记忆:“湿手不碰电,插头用完及时拔”(参考网页1、47)。

  • 防火逃生
  • ① 播放火灾逃生视频,学习“湿毛巾捂口鼻、弯腰逃生”的动作。

    ② 模拟演练:分组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沿安全路线逃生(参考网页47)。

  • 场景二:外出安全
  • 交通安全
  • ① 游戏互动:幼儿扮演“小司机”和“行人”,学习红绿灯规则。

    ② 强调口诀:“过马路,左右看,牵着大人最安全”(参考网页11、19)。

  • 防拐骗教育
  • ① 情景剧《小兔迷路》:陌生人用糖果引诱小兔,幼儿讨论应对方法(拒绝、呼救)。

    ② 角色扮演:幼儿练习说“我不认识你,我要找警察叔叔”(参考网页11)。

    3. 综合讨论:危险行为判断

  • 图片辨析:展示危险行为(如玩打火机、独自过马路),幼儿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参考网页19)。
  • 儿歌巩固:学唱安全儿歌《寒假安全拍手歌》,强化记忆。
  • 四、活动延伸

    1. 家园共育:发放《寒假安全手册》,建议家长与幼儿共同完成“家庭安全检查表”(如检查插座、存放危险品)。

    2. 实践任务:布置“安全小卫士”任务,幼儿在家中发现安全隐患后向家长汇报(参考网页43)。

    3. 阅读推荐:推荐绘本《我不》《小心陌生人》,通过故事深化安全意识。

    五、活动反思

    1. 效果评估:通过幼儿的课堂反应和情景模拟表现,评估其对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改进方向:针对幼儿易混淆的内容(如火灾逃生方向),设计更多重复性练习。

    3. 家长反馈:收集《调查表》后,针对共性问题(如饮食安全)进行后续教育。

    教案设计依据:综合多个教案中的核心内容,如网页1的用电安全与火灾应对、网页19的防拐骗情景剧、网页47的防火逃生演练,并结合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以互动性和实践性为主,确保知识内化为行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