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起源于周代,距今2500余年,融合寒食节禁火习俗与上巳节踏青传统,形成祭祖、扫墓与春游并重的节气节日。
清明节的节日节俗
1. 扫墓祭祖
核心习俗,表达对祖先的追思与孝道。人们清除杂草、供奉祭品、焚化纸钱,并培土插柳,体现“慎终追远”的观念。
2. 踏青郊游
因清明正值春光明媚,人们扫墓后常结伴踏青,赏春景、放风筝、荡秋千,古称“探春”,尤其古代妇女借此机会外出游玩,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3. 插柳戴柳
民间认为柳枝可辟邪,故有“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之谚。人们将柳枝插于屋檐或佩戴头上,兼具祈福与装饰作用。
4. 传统体育活动
5. 饮食习俗
6. 其他习俗
文化意义
清明节融合自然节气与人文礼俗,承载感恩、家族凝聚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