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时饿昏,忠臣介子推割下大腿肉煮汤救主。重耳即位后封赏群臣却忘了介子推,后放火烧山逼其出山,导致介子推母子抱柳树而死。晋文公悔恨,定此日为寒食节,次日为清明节以纪念介子推的忠义。
清明节的三个最简单传说:
1. 介子推与寒食节
春秋时期,介子推割肉救晋公子重耳,后隐居绵山。重耳(晋文公)即位后放火烧山逼其出仕,介子推宁死不出,留下“割肉奉君尽丹心”。晋文公为纪念他,下令禁火寒食,并将次日定为清明节,插柳纪念老柳树复活。
2. 刘邦祭祖与压纸钱习俗
汉高祖刘邦扫墓时因战乱无法辨认父母坟墓,撕纸抛向空中,纸片落在一座坟上未被风吹走,遂认定是父母墓。此后百姓效仿,用土块压纸钱于坟头,形成清明扫墓压纸的习俗。
3. 节气融合与清明风至
清明最初是农耕节气,因“万物生长皆清洁而明净”得名(《岁时百问》)。唐代将寒食节(禁火扫墓)与清明节气合并,形成祭祖与踏青并重的节日,并逐渐演变为固定习俗。
引用说明:
节气融合则从历史演变角度解释清明与寒食的合并,反映节日文化的层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