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周代的“墓祭”之礼,后逐渐融合寒食节习俗,形成祭祖、扫墓与踏青并重的节日。关于清明节的来历,最广为流传的故事与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有关。晋文公重耳流亡时,介子推曾割肉救主,却在功成后隐居山林。晋文公为逼其出山,放火烧山,最终介子推与母亲抱树而亡。为纪念他,晋文公将这天定为“寒食节”,禁火冷食,后与清明节气合并,形成清明节。
清明节不仅承载着对先人的追思,也寄托着对自然生机的赞美。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便描绘了细雨绵绵中人们祭扫的情景。扫墓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清理坟茔杂草,焚香叩拜,表达哀思;踏青时折柳插门,寓意辟邪祈福,或放风筝、荡秋千,感受春日的生机。
清明描写的情景填空
1. 扫墓祭祖:家人带着纸钱、鲜花和供品到祖先墓前,焚烧“冥币”,轻抚石碑,诉说思念与祈愿。
2. 细雨纷纷:天空飘着绵绵细雨,路上行人神色肃穆,仿佛与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相映成景。
3. 踏青插柳:孩童折下嫩绿的柳枝编成花环戴在头上,或插于屋檐,寓意驱邪纳福。
4. 燃香叩拜:长辈点燃香烛,带领全家依次叩头,青烟缭绕中寄托对先人的追忆。
5. 风筝高飞:旷野中五彩风筝随风而起,人们剪断丝线,愿疾病与厄运随纸鸢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