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内容

admin42025-07-16 05:25:02

一、教学目标

湖心亭看雪教案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内容

1. 文言积累:掌握重点实词(如“更定”“毳衣”“沆砀”)、虚词(如“与”“焉得”),疏通文意,背诵全文。

2. 审美鉴赏:赏析雪景的白描手法,感受“天人合一”的意境美。

3. 情感体悟:理解张岱的“痴”与孤傲,体会其故国之思与文人雅趣。

4. 文化探究:通过比较阅读(如《江雪》),感知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依据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白描手法的运用及雪景赏析;作者“痴”的内涵。
  • 难点:结合明亡背景,解读张岱的故国情怀与隐逸志趣。
  • 依据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情境导入:展示西湖雪景图,对比白居易、苏轼笔下的西湖,提问:“若诗人心中寒冰一片,笔下的西湖会如何?”引出张岱的“冷寂”视角。
  • 诗句对比
  • 柳宗元《江雪》的“孤舟蓑笠翁” → 张岱的“独往湖心亭看雪”。
  • 依据

    2. 整体感知(15分钟)

  • 朗读指导
  • 听范读,标注字音(如“拏nᔓ毳cuì”)、节奏(如“天与云/与山/与水”)。
  • 学生齐读,分组疏通文意,重点解析古今异义词(如“客此”“强饮”)。
  • 文意梳理:用表格归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明确叙事线索。
  • 依据

    3. 赏析雪景,品悟白描(20分钟)

  • 白描手法分析
  • 关键句:“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提问:量词“一痕”“一点”“一芥”有何表达效果?为何不用具体描写?
  • 对比:与《三峡》的渲染手法对比,感受白描的简练与留白美。
  • 意境想象
  • 学生闭目想象画面,尝试用白话扩写雪景,体会“天地苍茫,人在自然中的渺小”。
  • 依据

    4. 探究“痴”情,体悟深意(15分钟)

  • 文本细读
  • 矛盾点:舟子说“莫说相公痴”,为何张岱“独往”却遇金陵客?
  • 讨论:张岱的“痴”是“雅趣”还是“孤独”?结合“崇祯五年”“客此”等词,联系明亡背景,理解其故国之思。
  • 拓展资料
  • 张岱《自为墓志铭》中“繁华靡丽,过眼皆空”的苍凉心境。
  • 与柳宗元《江雪》对比,感知不同时代的文人风骨。
  • 依据

    5. 拓展延伸与作业(5分钟)

  • 主题讨论:如何评价张岱的避世情怀?联系现代生活,谈“诗意栖居”的意义。
  • 作业设计
  • 必做:背诵全文,仿写一段白描雪景。
  • 选做:搜集西湖诗文(如杨万里、白居易作品),比较写景手法。
  • 依据

    四、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 张岱

    景:白描写意 → 天云山水一白,痕点芥粒

    情:痴绝孤高 → 故国之思,隐逸之志

    手法:白描简净,对比苍茫

    依据

    五、教学反思

  • 成功点:通过白描手法分析与矛盾讨论,学生能深入文本,感受文言文的审美意蕴。
  • 改进点:可增加张岱生平视频资料,辅助理解明亡文人的心境。
  • 依据

    参考资料

  • 教学设计思路整合自网页1、11、24、47、67等。
  • 白描手法解析参考网页34、47。
  • 故国之思分析结合网页30、67的拓展资料。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