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火烧云》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经典写景散文,作者萧红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火烧云从出现到消失的动态过程,通过颜色和形状的变幻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绚丽多彩。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充满诗意,既适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能训练观察与想象能力。电子课本中的课文内容(如“红彤彤”“金灿灿”等色彩描写,以及“马、狗、狮子”等形态比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积累素材。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檀、寿、彤”等生字词,积累“葡萄灰”“茄子紫”等特殊颜色词汇。
通过朗读,感受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动态美,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阅读、合作探究,体会“一会儿……一会儿……”等句式表达的节奏感与变化之快。
结合电子课本图片与视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仿写火烧云形态。
3. 情感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与探索兴趣,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描写,感受语言的美感与动态变化的特点。
难点:
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细致观察和丰富想象将静态景物转化为动态描写,并尝试仿写。
四、教法与学法
1. 教法设计:
情境教学法:利用电子课本中的火烧云图片或动态视频创设情境,直观呈现“霞光”“颜色变幻”等画面,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描写。
朗读指导法:通过范读、配乐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引导学生体会“烧”“恍恍惚惚”等词句的情感。
任务驱动法:设计“为火烧云颜色命名”“想象云朵形态”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
2. 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学生通过圈画关键词、对比不同段落,发现颜色与形状变化的规律。
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火烧云形态的比喻是否贴切,并尝试用其他事物(如“飞龙”“花朵”)进行仿写。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激趣(3分钟)
提问:“你见过天空中的云彩吗?它们像什么?”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引出课题。
播放电子课本中的火烧云图片或视频,直观感受“红彤彤”“金灿灿”的视觉冲击。
2. 整体感知(7分钟)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火烧云有哪些特点?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如“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
梳理结构:按“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划分段落,明确文章脉络。
3. 深入研读(20分钟)
颜色变化:
圈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如“葡萄灰”“茄子紫”),分类比较(ABB式、实物比喻)。
对比句子:“红彤彤的”与“红的”,体会叠词增强画面感的作用。
仿写训练:用“半__半__”“__灰”等结构描述其他颜色。
形状变化:
品读比喻句(如“像马”“像狮子”),讨论“跪着”“凶猛”等词如何体现动态。
角色扮演:学生用动作表演“马腿伸开”“狮子蹲着”,感受形态的生动性。
4. 拓展创新(10分钟)
想象训练:“如果你看到火烧云,它会变成什么?”结合电子课本中的未完成图片,学生绘制或口述新形态。
仿写练习:用“一会儿……忽然……”句式描写云朵的其他形态(如“飞鸟”“花朵”)。
5. 总结升华(5分钟)
配乐朗读全文,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业设计:观察晚霞或朝霞,记录颜色与形状的变化,完成一篇观察日记。
六、板书设计
火 烧 云

出现 → 变化 → 消失
颜色:红彤彤、葡萄灰……(多、快)
形状:马→狗→狮子……(奇、变)
核心词:观察 想象 热爱
设计意图:突出火烧云“变”的特点,强调观察与想象的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与延伸
结合电子课本的多媒体资源(如火烧云动态视频),可进一步丰富课堂的直观性。
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引导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感受其语言风格。
通过以上设计,旨在让学生在语言积累、审美体验与创作表达中,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