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志愿军》观后感

admin22025-07-17 04:35:01

以下是一篇关于爱国主义影片《志愿军》的观后感,综合了影片内容、历史意义与个人思考,结合要求中的多维视角,力求展现影片的深刻内涵与现实启示:

血肉筑长城,精神铸丰碑——《志愿军》观后感

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志愿军》观后感

《志愿军》系列影片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通过宏大的战争场面与细腻的情感刻画,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事迹。这部影片不仅是一部战争史诗,更是一曲关于信仰、牺牲与家国情怀的壮丽赞歌,令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一、历史背景与战争意义:为何而战?

影片开篇并未直接切入战场,而是以全景视角呈现了战争的必然性。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一年,面对美军越过三八线轰炸中朝边境的挑衅,中国被迫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艰难抉择。正如彭德怀将军所言:“这场仗你不打,就得儿子、孙子打。我们这代人一身血、两腿泥,还是我们打吧!” 这种“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战略智慧,揭示了抗美援朝战争作为“立国之战”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捍卫了国家主权,更为新中国赢得了国际尊严。

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志愿军》观后感

影片通过联合国大会上伍修权的铿锵发言与松骨峰阵地上战士们的浴血奋战交叉剪辑,深刻诠释了“国家尊严是战场上打出来的”这一主题。正是志愿军的胜利,让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声音,也让和平的曙光得以延续。

二、英雄群像与精神内核:谁是最可爱的人?

影片以群像叙事展现志愿军官兵的多元面貌:

  • 铁血指挥官:如辛柏青饰演的李默尹,以冷静的战术指挥和家国大义,诠释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将领风范。
  • 基层战士:松骨峰战役中,戴如义连长独臂架直至牺牲的壮举,以及三连战士在焦土中举起血手的画面,成为“人在阵地在”誓言的悲壮注脚。
  • 无名英雄:从通讯兵到后勤人员,影片未忽略任何群体的贡献。例如,113师奔袭30公里抢占三所里的“铁脚板”精神,展现了志愿军超越极限的意志。
  • 这些角色既有历史原型,也融入了虚构人物的情感张力。影片通过李想(朱一龙饰)等角色的家庭羁绊,将战士对亲人的思念与对祖国的忠诚交织,凸显了“舍小家,卫大国”的牺牲精神。

    三、战争场面与艺术表达:真实的残酷与诗意的升华

    影片以震撼的视听语言还原了战争的惨烈:

  • 战术智慧:志愿军以“钉钉子”战术化整为零,用稻草人迷惑敌军,甚至开闸水淹坦克,展现了“以弱胜强”的军事智慧。
  • 细节刻画:对抗坦克、雪地潜伏等场景,既呈现了装备的悬殊,也突出了战士的英勇。
  • 象征手法:松骨峰上屹立的焦黑松树,成为烈士精神的永恒丰碑;战场上一朵干枯的小花,则隐喻着对和平的渴望。
  • 导演陈凯歌通过蒙太奇手法,将战场与外交舞台并置,强化了“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的深刻逻辑。这种艺术处理不仅增强了影片的史诗感,也让观众更直观地理解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

    四、现实启示:铭记历史,传承精神

    观影后,最深刻的感悟莫过于对“和平来之不易”的思考。影片中,志愿军战士用“一身血,两脚泥”换来了后代的安宁;现实中,我们虽未经历战火,却应铭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当今世界仍充满挑战,志愿军精神——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与创新智慧——依然是应对困难的力量源泉。正如网友所言:“喷志愿军的人,或许从未理解牺牲的意义。” 我们当以史为鉴,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奋斗的动力,助力民族复兴。

    《志愿军》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它让我们看到,英雄不是天生的超人,而是无数普通人在危难时刻选择挺身而出的凡人。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爱国不是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信仰。愿我们永远铭记“最可爱的人”,让志愿军精神在新时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