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总结
1. 组织领导与机制构建
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制定行动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实施网格化管理,形成“镇-村-组”三级联动机制。
建立考评机制,将环境卫生整治纳入绩效考核,定期督查并通报结果,对落后村实施约谈问责。
2. 宣传动员与舆论引导
通过广播、微信群、标语等形式宣传环境整治意义,召开村民座谈会,发动党员带头示范,提升群众参与意识。
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清洁行动,带动家庭卫生习惯改善。
3. 重点整治与成效提升
集中清理积存垃圾、乱堆乱放、河道杂物等卫生死角,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配置专业保洁车辆和人员。
创建生态村,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如垃圾池、分类桶),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和规范化填埋。
4. 长效管理机制
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建立保洁员奖惩制度,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如购买保洁公司服务)。
结合河长制、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强化日常巡查,防止问题反弹。
5. 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问题:群众环保意识不足,资金投入有限,部分区域整治不彻底。
计划:加强常态化宣传,细化责任分区,争取专项资金支持,推动整治向背街小巷延伸。
二、环境卫生清洁活动总结

1. 主题活动开展
爱国卫生月:组织集中大扫除、灭“四害”、健康义诊,发放宣传手册,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垃圾分类实践:举办“绿色社区”打卡、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儿童手工坊等活动,提升居民分类意识。
2. 志愿参与与多方联动
动员党员、学生、社区志愿者成立服务队,清理街道、绿化带、楼道杂物,形成全民参与氛围。
联合城管、学校、企业等单位,开展专项整治(如清理小广告、规范商铺经营)。
3. 教育与宣传创新
利用主题班会、黑板报、短视频等形式普及环保知识,制作“厕所革命”“低碳生活”宣传口袋书。
开展“环保达人”评选,树立先进典型,激发荣誉感。
4. 活动成效与亮点
短期成果:清理垃圾数千吨,粉刷墙面数万平方米,整治卫生死角百余处。
长期影响:建立卫生监督岗,完善村规民约,推动环境治理从“突击式”转向“常态化”。
三、总结与展望
环境卫生整治需坚持“主导、社会参与、长效管理”原则,通过制度创新与活动引导提升群众主体意识。未来工作中,应注重:
1. 精细化管理:针对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薄弱环节加强整治。
2. 科技赋能:推广智能垃圾分类设备,运用数字化平台提升监管效率。
3. 文化融合:将环保理念融入社区文化节、传统节日活动,增强居民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