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班主任工作手册中每周工作重点的整理与总结,结合教育部相关规定及实际工作场景,涵盖常规管理、学生发展、家校协同等多方面内容:
一、常规管理与班务落实
1. 考勤与纪律管理

每日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对迟到、早退、旷课学生及时联系家长并记录原因,强化请假制度。
加强课堂纪律监督,重点关注自习课、午休等时段,对违纪行为及时干预并制定改进措施。
规范仪容仪表,检查学生个人卫生(如长发、染发、校服穿戴),纳入班级考核。
2. 班级卫生与环境维护
安排值日生每日清洁教室、走廊及包干区,抽查课桌椅摆放、书本整理情况,培养责任意识。
每周组织一次大扫除,重点清理卫生死角(如抽屉、窗台、卫生角),营造整洁学习环境。
3. 安全与健康管理
开展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如防溺水、网络安全、校园欺凌),强调课间活动与放学路队纪律。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通过个别谈话或小组活动疏导压力,记录特殊学生(如留守学生、后进生)动态。
二、学生发展与活动组织
1. 主题班会与德育渗透
每周设计主题班会(如“文明礼仪”“知识守护生命”),结合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强化价值观引导。
组织班级活动(文体竞赛、社会实践、读书分享会),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增强集体荣誉感。
2. 学业指导与习惯培养
与科任教师沟通,分析学科学习难点,协调作业量,制定分层辅导计划。
督促学生完成作业登记,检查笔记工整度,定期开展学科竞赛(如语文生词听写、数学速算)。
3. 个性化跟踪与评价
每周记录学生行为表现(如进步、违纪),通过“优点记录本”“小组评比”激励学生。
对后进生进行学业与心理辅导,建立跟踪档案,定期与家长反馈改进情况。
三、家校协同与沟通
1. 家长沟通与反馈
每周至少与2-3名家长联系(电话、家访或线上平台),反馈学生在校表现,避免“只报忧不报喜”。
组织家长群内分享家庭教育资源,指导家长配合学校习惯培养(如作息管理、手机使用)。
2. 家校活动筹备
定期策划家长会或开放日,展示班级成果(如学生作品、活动照片),收集家长建议。
四、班级建设与团队协作
1. 班干部培养与会议
每周召开班委会,总结班级问题,分配任务(如纪律监督、活动策划),提升班干部管理能力。
轮换值日班长制度,鼓励学生参与班级事务,培养责任感。
2. 班级文化营造
更新班级文化墙(如荣誉榜、学习标兵展示),设计每周“班级之星”评选,强化正向激励。
开展“文明小组”评比,将卫生、纪律、活动参与纳入积分考核,形成良性竞争。
五、手册记录与总结反思
1. 周记录模板建议
markdown
第X周(日期范围)
上周总结:卫生优秀小组:第2组;迟到现象减少3人次。
本周重点:
1. 筹备运动会,组织队列训练;
2. 与数学老师协作解决作业拖拉问题;
3. 家访重点关注学生A的亲子沟通。
问题与改进:自习课纪律需加强,增设“静音监督员”。
参考格式需包含工作内容、落实情况、反思与调整。
2. 文档归档

分类保存会议记录(班委会、家长会)、活动照片、学生成长档案,便于学期末总结。
六、政策依据与资源支持
教育部规定:班主任需将工作作为主业,保障每周至少0.5个标准课时用于班级管理,津贴纳入绩效工资倾斜。
工具推荐:使用《班主任工作手册》模板(含留守学生登记表、心理健康记录、个案分析),提升工作效率。
通过以上结构化安排,班主任可系统推进班级工作,兼顾规范管理与人文关怀,助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