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级安全工作目标
1. 增强安全意识:通过教育引导,使全体学生掌握基本安全知识,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 消除安全隐患:定期排查班级环境、设施设备及活动中的潜在风险,确保零事故。
3. 完善应急机制:制定突发事件预案,组织演练,确保学生掌握逃生、求助等技能。
4. 家校协同共管:通过家长沟通,构建校内外的安全防护网。
二、具体措施与计划
(一)日常安全教育
1. 主题化教育
重点领域:交通安全、防溺水、用电安全、防欺凌、食品安全、网络安全等。
形式:通过班会、情景模拟、观看安全教育视频、知识竞赛等方式强化认知。
特殊节点:结合季节特点(如冬季防寒防滑、夏季防溺水)、节假日(如寒假防烟花爆竹伤害)开展专题教育。
2. 行为规范管理
明确禁止携带危险物品(如刀具、打火机)入校,课间禁止追逐打闹、攀爬高处。
体育课及活动前检查场地器械安全,强调规范操作。
(二)环境与设施安全管理
1. 每日检查
排查教室内外安全隐患(如插座松动、门窗损坏、地面湿滑),及时上报维修。
定期消毒玩具、桌椅,保持通风,预防传染病。
2. 重点区域防护

楼梯、走廊设置警示标识,盥洗室确保地面干燥,避免滑倒。
实验室、食堂等特殊场所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化学药品专人专管。
(三)应急与演练
1. 预案制定与演练
每学期至少开展2次应急演练(如消防疏散、地震避险),确保学生熟悉逃生路线和求救方法。
教会学生识别紧急电话(110、119、120)并正确使用。
2. 突发情况处理
发现学生受伤或突发疾病时,第一时间联系校医及家长,启动应急预案。
(四)家校协同管理
1. 沟通机制
通过家长会、微信群等渠道宣传安全知识,提醒家长履行监护职责(如接送孩子、防溺水监管)。
严格执行接送制度,核对家长身份,防止陌生人冒领。
2. 假期安全联动
寒暑假前发放《致家长一封信》,明确假期安全注意事项(如交通安全、防网络诈骗)。
(五)特殊群体关注
心理安全:通过谈心、观察行为变化,及时疏导学生情绪,防范心理问题引发的安全隐患。
体质特殊学生:建立健康档案,关注过敏史、疾病史,与家长协同制定保护措施。
三、重点领域示例(按学段分类)
1. 幼儿园
午睡安全:检查衣物纽扣、发夹,防止误吞;巡视防止蒙头窒息。
游戏安全:禁止携带细小玩具,活动时避免推挤。
2. 中小学
交通安全:强调骑行头盔佩戴、遵守交通规则,拒绝搭乘无证车辆。
防校园欺凌:开展普法教育,设立匿名举报渠道,及时干预。
四、实施与监督
1. 责任分工:班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班干部协助监督日常安全行为,家长配合落实校外监管。
2. 动态调整:每月召开班级安全会议,总结问题并优化措施。
通过以上措施,构建“预防为主、教育先行、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体系,保障学生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