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照亮未来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有一种基因叫理想观后感

admin22025-07-20 14:40:01

2025年《开学第一课》以“理想照亮未来”为主题,通过真实的故事与时代人物的实践,展现了理想在不同领域的传承与力量。这场特殊的课堂不仅是新学期的精神启航,更是一场关于信仰与使命的深刻教育。

1. 理想是火种,点燃革命与传承

节目从李大钊、陈望道等革命先驱的故事展开,他们以《宣言》为火种,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理想之光。李大钊之孙李宏塔提到“最大的权力是为人民服务”,这种红色基因的传承,让我深刻体会到:理想不仅是个人追求,更是代代相传的责任。正如冰心所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却不知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2. 科学与理想交织,照亮强国之路

核动力专家彭士禄的案例令人动容。他幼年失去双亲,却在“百家姓”的养育中成长为“中国之父”,用一生践行“科技报国”的理想。节目中,他的女儿彭洁提到父亲的“拓荒牛精神”,启示我们:理想的实现需要坚韧的开拓与奉献。

3. 教育者的理想:点亮生命的微光

理想照亮未来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有一种基因叫理想观后感

张桂梅校长创办华坪女高的故事,展现了教育理想的力量。她将天安门广场的国旗作为开学礼物,激励学生“生为高山而非溪流”,用知识改变命运。这种对教育的执着,印证了“理想是路,开启奋斗生活”的深刻内涵。

4. 太空课堂:理想无边界

航天员汤洪波在空间站展示的“太空种红薯”“筷子夹茶”等实验,将科技理想具象化。他们的寄语“努力学习,刻苦锻炼”不仅是鼓励,更是对新一代的期许——理想的边界可以延伸至星辰大海。

总结:这堂课让我明白,理想不仅是个人目标,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从革命者的热血到科学家的坚守,从教育者的无私到航天员的探索,每一份理想都在为民族复兴铺路。作为青年,我们需以理想为灯塔,以行动为船桨,在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

二、《有一种基因叫理想》观后感

《有一种基因叫理想》一书聚焦央视新闻评论部的“南院人”,揭示了理想在媒体人血脉中的传承与坚守。这本书不仅是对职业精神的礼赞,更是对理想主义的深度诠释。

1. 理想基因的诞生地

理想照亮未来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有一种基因叫理想观后感

书中将央视评论部称为“电视界的延安”,这里孕育了白岩松、柴静、崔永元等媒体人。他们以“新闻理想”为内核,用节目记录时代真相。陈虻的箴言“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了为什么出发”成为南院人的精神坐标,提醒媒体人永远保持初心。

2. 幕后英雄的坚守

作者刘楠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镜头外的新闻人。例如,柴静在《看见》中未提及的幕后团队如何为真相奔波,董倩、李小萌等记者如何在高压下保持专业。这些故事揭示了理想主义的另一面:在浮躁时代中,坚守需要勇气与牺牲。

3.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书中提到《新闻调查》《实话实说》等节目的创作历程,既有揭露黑煤窑的震撼,也有因触及敏感话题而停播的无奈。这些案例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也凸显了媒体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担当。

4. 传承与新生代的力量

从陈虻到新一代记者,理想的基因不断延续。例如,张泉灵在战地报道中的无畏,张洁对纪录片《故宫》的匠心,展现了不同代际媒体人对理想的诠释。书中强调,这种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价值观的薪火相传。

总结:这本书让我看到,理想是一种可以遗传的“基因”,它在时代的淬炼中愈发坚韧。无论是揭露真相的锐利,还是记录温情的细腻,南院人用行动证明:理想不是空谈,而是选择、坚持与奉献的总和。作为读者,我们亦能从中汲取力量,在自己的领域播撒理想的种子。

共同启示:无论是《开学第一课》中的时代榜样,还是《有一种基因叫理想》中的媒体人,它们都传递了一个真理:理想是照亮未来的光,而守护这束光需要代代人的接力。愿我们以理想为舟,以行动为帆,在各自的航道上破浪前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