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这篇课文-袁鹰的《白杨》

admin12025-07-22 11:20:02

袁鹰的《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经典散文,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初,通过描写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讴歌了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以下从主题、结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主题思想

1. 象征边疆建设者的精神品格

白杨这篇课文-袁鹰的《白杨》

白杨树在文中被赋予“高大挺秀”“不择环境、不惧灾害”等特质,象征边疆建设者不畏艰苦、坚韧不拔的精神。父亲对白杨的描述——“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实则表达了自己扎根边疆、建设祖国的志向。

结尾处“几棵小树迎着风沙成长”的描写,暗示新一代建设者的成长,体现精神传承的深意。

2. 时代背景与创作意图

文章创作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当时大批青年响应号召支援新疆。作者通过白杨的“适应性”和“顽强生命力”,隐喻建设者们在贫瘠环境中开拓进取的奉献精神。

二、文章结构与内容

1. 叙事线索

  • 车窗外的白杨:以火车穿越戈壁为场景,通过孩子的视角引出白杨的形象,渲染其“高大挺秀”的独特美感。
  • 父亲对白杨的诠释:借父亲之口揭示白杨的深层象征意义,将树的特点与人的品格关联,如“不软弱、不动摇”对应建设者的坚定信念。
  • 父亲的沉思与期待:结尾通过父亲看到小白杨时的微笑,暗示对下一代继承使命的欣慰。
  • 2. 关键句解析

  • “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父亲对白杨的赞美实为自我志向的隐喻,体现“托物言志”手法。
  • “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以“小树”象征孩子,预示边疆精神的代际传承。
  • 三、写作手法

    1. 借物喻人

    通过白杨的物理特征(笔直、耐旱、抗风沙)映射人的精神品质(正直、坚韧、无私奉献),避免直接歌颂,使主题表达更含蓄深刻。

    例如,白杨的“高大挺秀”不仅描述其外形,更暗示建设者在荒凉戈壁中创造价值的壮美。

    2. 对比与烘托

  • 环境对比:以戈壁的“浑黄一体”“荒无人烟”反衬白杨的生机,突出其生命力。
  • 人物刻画:通过孩子的天真提问与父亲的严肃回答,形成情感张力,强化主题的厚重感。
  • 3. 语言特色

    语言质朴而富有画面感,如“卫士”“沉思”“微笑”等词,既写实又赋予象征意义。反复出现的“哪儿需要它”句式,强化白杨(建设者)的使命感和适应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体会边疆建设者的精神。
  • 分析“借物喻人”手法,如白杨的“适应性”与人的“奉献”之间的关联。
  • 2. 教学难点

  • 如何由树及人:需结合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父亲的心愿”与白杨特点的对应关系。
  • 结尾的深层含义:通过讨论“小白杨的成长”,引导学生感悟精神传承的主题。
  • 五、延伸思考

    1. 与《白杨礼赞》的对比

    茅盾的《白杨礼赞》同样以树喻人,但更强调北方农民的“不屈不挠”,而袁鹰的《白杨》侧重边疆建设者的“代际奉献”,两者象征对象不同但手法相似。

    2. 现实意义

    文章启示当代青年思考个人与时代的关系,鼓励在逆境中坚守理想,呼应“扎根基层、服务祖国”的价值观。

    参考资料

  • 创作背景:20世纪50-6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热潮,青年支援边疆。
  • 教学案例:通过朗读、关键词分析、象征手法解读深化主题理解。
  • 文学评价:被誉为“用朴素语言传递时代精神的典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