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课稿核心要点
1. 情境创设与生活化教学
黄老师在教学中通过“找座位”“航天员定位”等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理解“方向”和“距离”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张老师以“打地鼠”游戏引入课题,通过趣味活动让学生在冲突中自主探究如何准确描述位置,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探究性。
2. 抽象思维的逐步建构
多位教师通过“座位图→点子图→方格图”的抽象过程,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理解数对的意义。例如,黄老师通过“创造数对”环节,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数对的简洁性和规范性,并利用“找朋友”游戏巩固知识。
潘老师引导学生经历三次抽象过程(座位图→方格纸→数对),注重概念形成中的自主探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 学生主体性与评价方式
杨老师采用“生生互评”和“激励性评价”,通过卡片游戏和幸运之星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巩固知识,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须敏霞老师在评价中强调“以生为本”,通过提问、质疑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避免教师单向灌输。
4. 教学亮点与创新
课程拓展部分,如将校园建筑布局与地球经纬度结合,既深化了知识应用,又拓宽了数学视野。
何老师通过“量角器演示”和“生生答疑”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方向与角度的精确性,解决“东偏北”与“北偏东”的认知难点。
二、教学反思关键点
1. 抽象环节的细节处理不足
谢老师反思:在从座位图抽象为方格图时,未明确“起始0线”的标注规则,导致部分学生在数轴方向判断上出现混淆。需在教学中更精准地预设学生认知难点,强化基础概念。
方向判断困难:部分学生对“相对方向”(如东北、东南)的转换存在障碍,需通过实物模拟(如手势比划)或动态课件辅助理解。
2. 学生参与形式单一
课堂活动多集中于口头交流和集体汇报,缺乏动手实践(如绘制校园平面图)和小组合作任务,导致部分学生参与度不足。
3. 练习设计的层次性不足
练习题未充分结合空间观念培养目标,例如缺少“根据数对画图”或“实际测量距离”的实践任务,导致知识应用能力提升受限。
4. 时间分配与课堂节奏
前松后紧的现象普遍存在,如导入环节耗时过长,压缩了探究和练习时间。需优化教学设计,平衡各环节比重,确保核心知识有充足探究空间。
三、改进建议
1. 优化抽象过程教学

在抽象环节中,通过动态课件或实物模型(如方格纸标注坐标轴)明确“原点”和“方向”规则,强化学生对“行列对应数对”的直观理解。
2. 丰富学生活动形式
增加动手操作环节,如绘制教室座位图、设计校园导航任务等,结合小组合作与展示,提升课堂互动性和思维深度。
3. 分层练习与评价结合
设计基础题(如数对表示位置)、进阶题(如方向与角度计算)和拓展题(如结合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并引入学生自评、互评机制,促进个性化学习。
4. 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结合校园、社区等真实场景设计任务(如“消防通道定位”),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习价值感。
四、总结
《确定位置》的教学需兼顾知识建构与能力发展,通过情境化、活动化的设计帮助学生突破抽象难点,同时注重评价的多样性和练习的层次性。教师需在反思中不断优化细节,将“数形结合”与“空间观念”的培养贯穿始终,最终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