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课文原文-语文书五下册课文

admin12025-07-23 21:10:02

课文原文(节选)

(以下内容根据教材版本整理,重点为“看社戏”部分)

> 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 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

>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完整原文详见网页55、14、65的节选内容)

课文背景与教学要点

社戏课文原文-语文书五下册课文

1. 主题思想

小说通过对比“我”在都市看京戏的压抑与乡村看社戏的自由,表达对淳朴乡情、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批判。结尾“好豆”“好戏”的感慨,实为对人情美与自然美的赞美。

2. 人物形象

  • 双喜:聪明果断的少年领袖,提议借船、写包票担保,体现农村孩子的机灵与责任感。
  • 六一公公:宽厚善良的农民代表,对“偷豆”一笑置之,展现淳朴民风。
  • 3. 艺术特色

  • 景物描写:如“月夜行船”片段,用视觉(淡黑连山)、听觉(潺潺水声)、嗅觉(豆麦清香)营造诗意画面,烘托看戏的急切与愉悦。
  • 对比手法:都市戏院的拥挤冷漠与乡村社戏的和谐自由形成鲜明对照,深化主题。
  • 教材版本说明

  •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文为完整节选,包含“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经典情节,重点分析人物、环境描写及情感表达。
  • 其他版本差异:部分教材可能调整节选范围,但核心内容一致。建议以所在地区教材为准。
  • 如需查阅完整原文及教案,可参考网页55(八年级下册)或网页14(七年级下册)的详细内容。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