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原文(节选)
(以下内容根据教材版本整理,重点为“看社戏”部分)
> 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 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
>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完整原文详见网页55、14、65的节选内容)
课文背景与教学要点
1. 主题思想
小说通过对比“我”在都市看京戏的压抑与乡村看社戏的自由,表达对淳朴乡情、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批判。结尾“好豆”“好戏”的感慨,实为对人情美与自然美的赞美。
2. 人物形象
3. 艺术特色
教材版本说明
如需查阅完整原文及教案,可参考网页55(八年级下册)或网页14(七年级下册)的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