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语解释
1. 笑容可掬:形容满脸堆笑,神情自然轻松(多指刻意表现镇定)。
2. 骇然:惊讶、惊恐的样子。
二、情节概括
根据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三、表现手法分析
问题:第①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答案:
四、诸葛亮的行为动机
问题:诸葛亮为何不弃城逃走?为何敢用空城计?
答案:
1. 不弃城:原文引用——“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兵力不足,逃必被擒)
2. 用空城计:原文引用——“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利用司马懿多疑的性格)
五、诸葛亮三次“笑”的分析
1. 笑容可掬(第③段):故作轻松的笑,掩饰内心紧张,迷惑司马懿。
2. 抚掌而笑(第⑤段):脱险后的释然之笑,心理活动为“司马懿果然中计”。
3. 拍手大笑(第⑥段):胜利后的自豪之笑,暗含对司马懿的嘲讽。
六、对比手法的作用
1. 司马昭与司马懿的对比:司马昭质疑退兵,司马懿坚持判断,凸显司马懿的老谋深算与自负。
2. 众官“骇然”与诸葛亮“笑”的对比:突出诸葛亮的沉着冷静与智慧超群。
七、拓展题示例
问题:再写出一个诸葛亮的故事,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示例:
重点字词解释
1. 旁若无人:形容态度自然,不把旁人放在眼里。
2. 神鬼莫测:形容计谋高深,难以预料。
以上答案结合了《空城计》课文的重点内容及常见考点,适合小学五年级学生理解。如需更详细的原文解析,可参考教材或相关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