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设计的优点
紧扣文本线索:通过“窃读”这一核心线索,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分析动作与心理描写,体会作者渴望读书的复杂情感。例如,通过“我很快乐,也很惧怕”的反复品读,让学生理解窃读的双重滋味。
注重语言表达:结合比喻句(如“像一匹饿狼”)和细节描写(如“踮起脚尖”“贪婪地读”),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并通过仿写练习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生活化导入:以古人读书故事或学生自身阅读经历切入,激发共鸣,增强课堂代入感。
2. 教学中的不足
课堂时间把控:部分教师反映在分析句子和小组讨论环节时间分配不当,导致重点内容未能深入展开。
学生参与度不均:部分课堂仍以教师讲解为主,未充分激发全体学生的主动性,需加强小组合作和个性化表达。
练笔设计重复:部分课堂的读写结合环节与前期分析内容重叠,建议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更有创意的练笔(如“我的读书故事”),避免机械模仿。
3. 改进方向
优化过渡语言:环节间的衔接需更自然,例如用“窃读的滋味不仅藏在文字里,还藏在动作中”等过渡语串联内容。
强化情感体验:通过角色扮演或情境朗读(如假装“窃读”时的紧张与满足),让学生更直观感受作者心理。
拓展阅读深度:结合《城南旧事》原著片段,引导学生理解时代背景与作者成长的关系,深化主题理解。
《窃读记》课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窃、腋、婪”等生字词,理解“饥肠辘辘”“依依不舍”等词语含义。
学习通过动作、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情感的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圈画关键词句,分析窃读的复杂滋味。
小组合作探究作者的情感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珍惜读书机会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析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语句,感受窃读的苦乐交织。
难点:理解“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深层含义,体会知识对成长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探窃读之“形”
1. 导入:
提问:“窃”字含义,引出课题。学生分享自身“偷偷读书”的经历,引发兴趣。
2. 初读感知:

自由朗读,圈画生字词,教师重点指导易错词(如“踮”“暂”)的读音和书写。
梳理文章结构:按时间顺序划分“赶赴书店—窃读过程—离开书店”三部分。
3. 精读分析:
动作描写:聚焦“跨、踮、钻、挤”等动词,体会作者窃读时的急切与机敏。
心理描写:对比“快乐”与“惧怕”,结合“啊!它在这里”等语句,感受找到书的狂喜。
第二课时:深悟窃读之“情”
1. 情境朗读:
分角色朗读“假装下雨”片段,体会作者“口是心非”的狡黠与心酸。
2. 小组探究:

讨论:窃读的“乐”与“苦”具体表现在哪些细节中?结合生活经验谈感受。
3. 主题升华:
分析结尾句“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联系实际讨论阅读对人生的意义。
4. 拓展延伸:
仿写练习:用比喻句描写自己读书时的状态(如“我像一只蜜蜂,贪婪地采着知识的蜜”)。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摘录文中描写窃读滋味的句子,并批注感受。
创意作业:以“我与书的故事”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运用动作和心理描写。
教学资源与参考
推荐阅读:林海音《城南旧事》片段,对比童年经历的不同。
多媒体辅助:播放“旧社会书店”图片或相关影视片段,帮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
通过以上设计与反思,教师可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阅读的力量,并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