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以自身经历为原型,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高尔基乳名)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故事从父亲去世后阿廖沙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家展开,描绘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苦难图景。
主要内容:
阿廖沙在外祖父家目睹了家族内部的贪婪与暴力——外祖父专横残暴,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斗不休,家庭氛围充斥着冷漠与仇恨。外祖母成为他生命中的光明,她以善良、乐观和民间故事滋养阿廖沙的心灵,教会他爱与坚韧。书中还刻画了正直的工人格里戈里、乐观的学徒小茨冈等人物,展现了底层人民在苦难中仍保持的善良与尊严。阿廖沙经历母亲改嫁、继父虐待、流落街头捡破烂等磨难,最终在外祖母的影响下,形成不屈的品格和对知识的渴望。
主题思想:
小说通过阿廖沙的成长,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同时歌颂人性中的光明与顽强。外祖母代表的“无私的爱”与知识的力量,成为阿廖沙对抗苦难的精神支柱,体现了“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深刻主题。书中细腻的环境描写(如伏尔加河畔的秋景)与儿童视角的叙事,使苦难与温情交织,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部作品不仅是个人成长史,更是一幅沙俄时代底层生活的全景画卷,被誉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