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现”为钥,启语文立人之门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将文本解读与核心素养培养有机融合,始终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命题。部编版《童年的发现》与《童年的朋友》两篇经典课文的教学案例,分别以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情感培养为切入点,凭借创新的课程架构与深度育人理念,双双斩获国家级教学奖项。这两个案例犹如双面棱镜,折射出语文教学从知识传授向人格塑造转型的实践路径。
一、目标定位:双线融合的育人蓝图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精准把握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的平衡:在字词积累(胚胎、祸患等专业词汇)、文本结构分析(倒叙手法运用)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科学求证"的思维链条。通过引导学生还原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将抽象的科学精神具象化为"梦中飞行观察-师生对话求证-自主推理总结"的三阶模型。
而《童年的朋友》则构建了情感认知的双维目标:既要求掌握"发绺、诅咒"等刻画人物的精准词汇,更通过对外祖母三次眼神描写的品读,搭建"外貌细节-性格特征-情感价值"的解读框架。教学中特别设计"百字速写"环节,让学生在模仿写作中体会文学形象塑造的技法。
二、课程设计:动态生成的思维场域
两篇教学设计均突破传统课堂的线性结构:
设计维度 | 《童年的发现》 | 《童年的朋友》 |
---|---|---|
预习任务 | 收集科学家探索案例,制作"发现历程卡" | 拍摄家庭人物微视频,捕捉温暖瞬间 |
课堂活动 | 创设"科学听证会",辩论发现合理性 | 组织"人物法庭",多角度评价外祖母 |
延伸学习 | 建立班级"发现日志",记录日常观察 | 开展"寻找身边守护者"主题活动 |
这种模块化设计使课堂成为思维碰撞的容器。在《童年的发现》教学中,教师故意保留"骗子是否聪明"的争议性问题,通过递进式材料补充,引导学生自主修正认知偏差,再现科学探究中的试错过程。
三、方法创新:多维互动的体验路径
两个案例均展现出教学法的突破性探索:《童年的发现》采用"问题溯源法",将课文解构成"发现现象-产生疑问-寻求解答-验证结论"的思维导图,配合"科学探究路线图"可视化工具,使抽象逻辑具象可循。数据显示,使用该方法班级的提问频次提升63%,跨学科关联能力显著增强。
《童年的朋友》则开创"情感坐标分析法":通过绘制"严厉-慈爱""传统-开明"等维度坐标系,将人物性格特征量化呈现。配合"微表情模仿""对话重构"等情境演练,使85%的学生能够准确解析文学形象的复杂性。
四、评价改革:过程导向的发展图谱
教学评价体系实现三大突破:
- 维度立体化:从单一的知识检测转向"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实践能力"的三维评估,如《童年的发现》设置"最佳问题奖""最具逻辑推论奖"等特色评价
- 主体多元化:引入家长评语、小组互评、社区反馈等外部评价,如《童年的朋友》课后实践环节纳入社区老人的情感体验评分
- 载体可视化:采用成长档案袋记录学习轨迹,包含思维导图、访谈视频、项目报告等过程性材料
五、教育启示:面向未来的教学迭代
这两个获奖案例的深层价值,在于揭示了语文教学的转型方向:从"文本中心"走向"育人本位",从"知识容器"变为"思维熔炉"。其成功经验为未来教学改革提供重要参照:
- 强化跨学科整合,如将科学探究方法融入文学解读
- 开发智能化工具,借助AI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
- 构建生态化评价,建立学校-家庭-社区联动的评价网络
正如清华附小"语文立人"理念所揭示的,真正的语文教育应如春风化雨,在语言建构中培育思维品质,在文本品读中塑造健全人格。这两个教学案例的成功,正是这种教育哲学的最佳实践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