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七篇适合三年级下册学生的端午节作文范文,内容结合传统习俗与个人经历,语言简洁生动,供参考学习:
范文一:粽香里的端午节
今天,我和妈妈去外婆家过端午节。一进门,就闻到竹叶的清香,原来是外婆在包粽子!她将泡好的糯米、红枣和肉馅裹进青绿的粽叶里,用棉线捆成小三角。妈妈告诉我,端午节包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我学着外婆的样子,笨手笨脚地卷粽叶,结果米粒漏了一桌,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煮好的粽子软糯香甜,咬一口,满嘴都是幸福的味道。
回家的路上,爸爸在门口挂上了艾草,说能驱虫辟邪。我想:端午节不仅是美食的节日,更是家人团聚的温暖时光。
范文二:热闹的龙舟赛
端午节这天,爸爸带我去西湖公园看赛龙舟。湖面上,五颜六色的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飞驰,鼓声“咚咚”震天响。船上的叔叔们喊着号子,整齐地划动船桨,水花四溅。爸爸说,赛龙舟是为了打捞屈原的身体,后来演变成比赛。
看完比赛,我和小伙伴用纸板做了“迷你龙舟”,在小区水池里比赛。虽然船翻了,但我们笑得前仰后合。这个端午节,我不仅学到了历史,还体验了团结协作的快乐!
范文三:第一次包粽子
外婆说:“包粽子要有耐心!”她教我先把两片粽叶叠成漏斗状,放进糯米和花生,再盖上一层米,最后捆紧。可我的粽子总是散开,像个小胖子。妈妈笑着说:“你这是在给粽子减肥呢!”
煮粽子时,香味飘满屋子。我迫不及待剥开粽叶,咬了一口自己包的“丑粽子”,虽然形状奇怪,但味道格外香甜。原来,劳动后的成果最美味!
范文四:端午节的五彩绳
奶奶用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编成手链,戴在我手腕上。她说这叫“长命缕”,能保佑我平安长大。我还帮妈妈在门上挂了菖蒲和艾草,叶子像一把把绿剑,驱赶蚊虫。
晚上,我们一边吃蛋黄粽,一边听爸爸讲屈原投江的故事。我摸着五彩绳想:端午节真神奇,一根线、一片叶子,都藏着古老的文化!
范文五:特别的端午节活动
学校组织我们去汉文化馆过端午。老师教我们用艾草做香囊,我缝了一个爱心形状的,塞满干菊花和薄荷,闻起来清清凉凉。最有趣的是投壶游戏,我连续投中三支箭,得了奖品——一个小粽子挂件!
回家后,我把香囊送给妈妈,她开心地挂在床头。原来,端午节不仅是吃粽子,还能亲手制作礼物传递爱意。
范文六:外婆的粽子秘方
外婆包的粽子是全村最好吃的!她总说:“糯米要泡足三小时,肉馅要用酱油腌入味。”今年,我成了外婆的小助手,负责递粽叶和绑棉线。煮粽子时,外婆往锅里加了几个鸡蛋,煮熟后蛋壳变成了淡黄色,带着竹叶香。
我问:“为什么鸡蛋要和粽子一起煮?”外婆神秘地说:“这样鸡蛋能吸走粽子的‘热气’,吃了不胀肚!”我半信半疑,但鸡蛋确实更香了!
范文七:端午节的思念
去年端午节,爷爷还在世。他教我唱童谣:“五月五,是端阳,艾叶香,香满堂。”今年,妈妈包了爷爷最爱的豆沙粽。我咬了一口,甜味里却有点酸。爸爸说:“爷爷在天上看着我们呢,他希望你快乐。”
我在窗前挂上爷爷编的竹风铃,风吹过,“叮叮当当”像他的笑声。这个端午节,我懂得了:节日不仅是习俗,更是对亲人的思念和爱的延续。
写作小贴士
1. 结构清晰:开头点明节日,中间描述活动细节,结尾表达感受。
2. 细节生动:多用比喻(如“粽子像小三角”)、拟声词(如“鼓声咚咚”)。
3. 融入文化:简要提及屈原故事、挂艾草等习俗,增强文章深度。
4. 情感真挚:通过家人互动、劳动体验等表达温暖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