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其历史起源与多样化的风俗习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从来历和风俗两方面进行解析:
一、端午节的来历

1. 起源学说
龙图腾祭祀说:端午节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期长江中下游的百越族,他们以龙为图腾,在五月初五举行盛大的图腾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闻一多考证认为,赛龙舟和食粽子均源于古越族的龙神崇拜。
纪念屈原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民间为纪念他,形成了划龙舟、投粽子的习俗。此说在南朝文献中已有记载,逐渐成为最广为人知的起源。
恶日避邪说: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月初五为“毒日”,需通过挂艾草、饮雄黄酒等习俗驱邪避瘟。
其他纪念说:部分地区还流传纪念伍子胥(江浙)、曹娥(孝女投江)、勾践(操练水军)等不同说法。
2. 名称由来

“端午”源于古历法中的“端阳”,意为仲夏午月午日的“中正”之位,象征阳气最盛。
别称多达二十余种,如重午、天中节、龙舟节等,体现了不同地域和文化的融合。
二、端午节的风俗
1. 核心习俗
赛龙舟:源于古越族祭祀龙神,后演变为纪念屈原的竞渡活动,现发展为国际性体育赛事。
食粽子:最初为祭祀贡品,后因屈原传说演变为节令食品,南北风味各异(咸粽与甜粽)。
挂艾草与菖蒲:两者均为驱虫草药,悬挂于门楣以辟邪,部分地区还会制成人形或剑状。
佩香囊:内装雄黄、艾叶等草药,兼具装饰与驱瘟作用,尤其儿童佩戴以祈福。
2. 其他特色习俗
系五彩绳:青、红、白、黑、黄五色丝线象征五行,系于儿童手腕或脚踝以避灾。
饮雄黄酒:古人认为可驱毒,但现代科学证实其毒性,故多改为涂抹额头或喷洒。
采草药:端午前后草木药性最强,民间有采药制药的传统,用于沐浴或治病。
画额与斗草:以雄黄酒在儿童额头画“王”字,寓意驱邪;斗草则是古代娱乐活动。
3. 禁忌与寓意
忌说“快乐”,多用“安康”表达祝福,因端午节传统上被视为防疫避灾的节日。
部分地区认为五月初五不宜婚嫁、动土,需避免剧烈活动以顺应阴阳变化。
三、文化意义与传承
2006年端午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成为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中国节日。其风俗融合了自然崇拜、历史纪念与民间智慧,既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缩影,也通过现代节庆活动(如龙舟赛国际化)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