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源自古代龙图腾祭祀和驱疫避邪,后为纪念屈原,主要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
端午节的由来(300字)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融合了自然崇拜、驱邪避疫与历史纪念等多重文化内涵。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最初是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一带)以龙为图腾的部族举行祭祀的节日,人们通过赛龙舟、祭龙神等形式祈福。汉代时,端午节逐渐定型,并衍生出多种起源传说:
1. 纪念屈原说:流传最广的版本认为端午节是为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屈原因忧国投汨罗江自尽,百姓划舟投粽以防鱼虾噬其躯体,后演变为赛龙舟与食粽习俗。
2. 其他人物纪念说:部分地区也流传纪念伍子胥(吴国忠臣)、曹娥(东汉孝女)等故事。
3. 天象与驱疫说:古人视五月为“恶月”,五月初五为“恶日”,需挂艾草、佩香囊、饮雄黄酒以驱邪避瘟。
端午节的形成还与夏至节气、阴阳五行等古代哲学思想相关。2009年,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中国节日。
端午节的主要风俗
1. 赛龙舟:源于拯救屈原的传说,现发展为竞技活动,寓意团结与祈福。
2. 吃粽子:用粽叶包裹糯米制成,最初为祭屈原投江,现衍生咸甜多种口味。
3. 挂艾草与菖蒲:悬挂于门楣驱邪,艾草可制艾人、艾虎,菖蒲形似宝剑,象征斩除病害。
4. 佩香囊与五色丝线:香囊填充草药辟瘟,五色丝线系于孩童手腕保平安。
5. 点雄黄酒:涂抹儿童额头或洒庭院,驱虫避毒,源自“恶月”防疫传统。
这些习俗承载着古人敬畏自然、祈求健康的文化智慧,至今仍在中国及东亚多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