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端午节谚语
1. 气候与农事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北方、江浙):端午节后天气仍可能反复,需注意保暖。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山西):端午旱情对农作物有利。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江浙):端午气温升高,毒虫活跃,需防虫避害。
2. 习俗与寓意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插艾草驱邪避疫。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雄黄酒象征祛病消灾。
“家有三千艾,郎中不用来”(温州):艾草被认为有药用价值。
3. 饮食与生活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江苏):粽子和艾草是端午的标志。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划龙舟”(福建):端午节期间的饮食与活动安排。
二、端午古诗词
1. 纪念屈原
苏轼《六幺令·天中节》:“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描写端午赛龙舟祭屈原的场景。
文天祥《端午即事》:“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表达对屈原的追慕与家国情怀。
2. 节日景象
陆游《乙卯重五诗》:“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描绘包粽子、戴艾草的传统。
欧阳修《渔家傲》:“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记录粽子的形制与节庆氛围。
3. 民俗与情感
苏轼《浣溪沙·端午》:“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描写佩戴五彩线、符箓的习俗。
张建封《竞渡歌》:“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展现赛龙舟的激烈场面。
三、民谣与歌谣
1. 传统民谣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概括插艾、吃粽、赛龙舟的习俗。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描绘端午的田园景象。
2. 地方特色
广东民谣:“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 强调端午后寒衣才可收起。
台湾民谣:“洗午时水,无肥亦嫷。” 午时水被认为有美容功效。
四、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谚语、诗词与民谣,既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节气的观察(如防虫、农事),也融合了驱邪避疫的智慧(如挂艾草、饮雄黄酒),更承载了纪念屈原的家国情怀。这些表达形式至今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节日的多元价值。

如需更完整的资料,可参考相关来源中的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