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白话翻译:
山川景色的秀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高耸入云,清澈的溪流明净见底。两岸的岩石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翠的密林与碧绿的竹子,四季常青。清晨的薄雾即将消散时,猿猴与鸟儿的啼鸣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西沉时,水中潜游的鱼儿竞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真正领略这种奇山异水之美了。
(参考翻译来源:)
二、作品表达的情感
《答谢中书书》通过描绘江南山水的灵动与静谧,展现了陶弘景对自然的热爱与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具体情感可分为以下几点:
1.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作者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开篇,直抒胸臆,将山川之美视为文人精神共鸣的载体。文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等句,通过仰观俯察的视角,展现山水相映、动静相衬的意境,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极致陶醉。
2. 与古今知音共赏的自豪感
结尾“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以谢灵运为标杆,暗含与古人比肩的得意。作者自诩为谢灵运后唯一能领悟山水之奇的人,既是对友人的回应,也是对自身审美境界的肯定。
3. 归隐林泉的志趣
陶弘景晚年隐居茅山,文中“欲界之仙都”将人间山水比作仙境,表达了对尘世的超脱。他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如“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展现自然生命的活力,隐喻归隐生活的自由与纯粹。
4. 对现实的隐晦感慨
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文人多借山水寄托精神。陶弘景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暗含对时代浮躁、知音难觅的感慨,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暗藏对现实的不满。
三、艺术特色与思想升华
综上,《答谢中书书》不仅是一篇山水小品,更是陶弘景心灵境界的写照,融合了美学追求与人生哲思,成为后世文人山水审美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