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始终是凝聚社会共识、提升国民素养的重要载体。自改革开放以来,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为核心的“五大创建”工程,已成为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系统性实践。这些创建活动不仅承载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意图,更通过多维度的社会参与机制,实现了从城市到乡村、从单位到家庭的文明价值渗透。
一、顶层设计与战略定位
精神文明“五大创建”活动根植于中国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一论断为创建活动确立了根本遵循。中央文明委通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将五大创建纳入法治化轨道,形成“三年一评、动态管理”的常态化机制。
从战略布局看,文明城市创建聚焦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文明村镇创建瞄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文明单位创建强化基层治理效能,文明家庭创建夯实社会细胞工程,文明校园创建筑牢立德树人根基。这种分层推进、分类施策的模式,体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系统性思维。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的创建标准中,将“美丽乡风测评”细化为环境整治、文化繁荣等六项指标,展现出制度设计的精准性。
二、实践路径与创新模式
创建类型 | 核心目标 | 创新实践案例 |
---|---|---|
文明城市 | 提升治理能力与市民素养 | 郑州市“流动板凳故事会”理论宣讲模式 |
文明村镇 | 推动乡风文明与生态宜居 | 宁夏平罗县“田间课堂”科技志愿服务 |
文明单位 | 强化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 | 江油市白玉村“科普惠农”志愿服务队 |
文明家庭 | 培育家风家教与道德传承 | 奉化区“四必联四必到”家风建设机制 |
文明校园 | 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 绵阳市“非遗文化进校园”课程实践 |
在具体实践中,各地探索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创新路径。如河南省郑州市构建“15个实践中心+199个实践所+2827个实践站”的三级网络,通过94.9万志愿者的常态化服务,将理论宣讲从会议室延伸到田间地头。宁波奉化区推行的“963+X”工作清单制度,将每月重点任务量化分解,实现文明实践的可视化管理。
数字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创建效能。四川省建立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志愿者注册、活动记录、需求对接的全流程数字化,仅2022年就促成220个服务项目精准落地。这种“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使精神文明创建从“主导”转向“全民共建”。
三、成效评估与理论价值
量化评估显示,文明城市创建使市民交通违法率下降12%,文明习惯养成率达82.5%;文明村镇建设推动平罗县农民技能培训覆盖率提升40%,特色农业产值增长23%。这些数据印证了创建活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形成理论呼应。
从学术研究视角看,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破解了“价值观落地”的实践难题。历史唯物主义学者指出,通过“五讲四美”等群众性活动,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具体行为准则,这种“具身化传播”机制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新范式。社会学家则关注到创建活动中的“第三次分配”效应,如绵阳市通过志愿组织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人力资源的再配置。
四、挑战反思与未来展望
当前创建活动仍面临三大挑战:城乡文明发展不均衡、青年群体参与度不足、长效机制有待完善。调研显示,农村地区文明实践站使用率仅为城市的63%,而“Z世代”志愿者占比不足20%。这些结构性矛盾要求创建活动向精细化方向转型。
未来发展需着重三个方向:①构建“数字文明孪生系统”,运用大数据分析市民行为特征;②建立“文明信用积分”制度,将文明实践纳入个人信用体系;③推行“创建项目孵化器”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明空间营造。正如《志愿服务条例》所强调的,需通过“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培育”,提升创建活动的专业化水平。
精神文明“五大创建”活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样本,既传承了“以文化人”的传统智慧,又创新了现代社会治理方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需进一步强化制度供给、激发社会活力、深化技术赋能,使文明创建真正成为凝聚民族精神、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性工程。未来的研究可深入探讨创建活动与数字经济、生态文明等领域的交叉影响,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