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设计思路
1. 学科融合:将音乐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通过歌曲学唱、影视片段赏析、历史故事讲述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2. 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段(小学低段、中高段、幼儿园大班)设计差异化目标与活动,如幼儿园侧重律动与欣赏,小学注重乐理知识与情感表达。
3. 实践体验:融入打击乐伴奏、队列行进、舞蹈创编等活动,强化音乐表现力。
二、教学目标
通用目标
1. 情感目标:通过歌曲学习,激发爱国情怀,理解革命精神。
2. 知识目标:认识进行曲风格、重音记号(`>`),了解电影《闪闪的红星》背景。
3. 技能目标:能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红星歌》,配合节奏律动或乐器伴奏。
分学段目标
幼儿园/低年级:感知音乐情绪(雄壮与抒情对比),用动作表现音乐段落。
小学中高年级:掌握附点节奏、旋律分段,分析进行曲特点,参与队列表演。
音乐特色班:尝试竖笛吹奏或打击乐编配,深化音乐表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学唱《红星歌》,体会进行曲的坚定有力。
理解重音记号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难点:
附点节奏的准确演唱(如“闪闪的红星”)。
第二段旋律的婉转处理与情绪对比。
四、教学流程设计
1. 导入环节(5分钟)
影视情境导入:播放《闪闪的红星》片段(如潘冬子送盐、红星传递情节),讲述革命故事,引出主题。
问题引导:
“这段音乐让你想到什么画面?”
“歌曲中的‘红星’象征什么?”(引导理解红星代表革命精神)。
2. 新授环节(20分钟)
分段赏析与学唱:
1. 聆听全曲:区分A段(雄壮)与B段(抒情),用★和波浪线图形辅助记忆。
2. 节奏训练:
练习附点节奏:`X·X X·X | X –`(如“红星是咱工农的心”)。
加入跺脚、拍手动作强化重音记号感知。
3. 歌词朗读:有感情朗读,重点处理“长夜里”“寒冬里”等词句的强弱对比。
4. 旋律学唱:

教师范唱,学生模唱,注意高音区气息支撑(如结尾“万万代”)。
对比演唱带/不带附点的版本,体会节奏变化对情绪的影响。
3. 拓展活动(15分钟)
创意表现:
队列行进:学生分组模拟红军行进,配合踏步与挥臂动作。
打击乐伴奏:用鼓、镲等乐器为A段伴奏,三角铁点缀B段。
舞蹈创编:参考黄豆豆版《红星歌》舞蹈视频,设计简单队形。
德育延伸:
讨论“如何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结合抗疫英雄等现代事例,深化红色精神传承。
4. 总结与作业(5分钟)
课堂小结:总结进行曲特点(节奏鲜明、结构规整),回顾重音记号作用。
分层作业:
基础:绘制歌曲情绪变化图谱。
拓展:搜集其他红色歌曲(如《歌唱二小放牛郎》),对比风格。
五、教学资源与评价
资源准备:
影视片段、节奏图谱、红星道具、打击乐器。
五年级可加入竖笛,练习吹奏主旋律。
评价方式: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节奏把握、情感表达。
成果展示:分组表演,互评队列整齐度与创意。
六、教学反思要点
1. 是否通过多元活动(如律动、乐器)调动了学生参与度?
2. 情感目标达成度:学生能否联系实际生活理解红色精神?
3. 难点突破策略:附点节奏与音准问题是否需要更多针对性练习?

参考教案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