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中国是每一位追求进步的青年的崇高理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我深刻认识到,端正入党动机不仅是组织对个人的基本要求,更是自我思想淬炼的必经之路。在参与党课学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正确的入党动机应当根植于对党的理论认同、价值追求与行动自觉。本文将从理论学习、实践锤炼、自我反思等维度,结合个人成长经历,探讨如何真正实现思想与行动的双重入党。
一、夯实理论基础:从认知到认同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端正入党动机的思想根基。在参与学校组织的《宣言》读书会时,我深刻体会到,只有系统学习党的指导思想,才能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深刻内涵。例如,通过研读《党章》中关于党员义务的条款(如“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我开始反思自己最初“为增强就业竞争力而入党”的功利心态。
在理论学习中,我采用“三步法”深化认知:
- 原典精读:每周至少研读一篇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的经典著作,撰写读书笔记;
- 专题研讨:参与党支部组织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辩论,在思想碰撞中廓清迷思;
- 案例对照:分析吉林省白城市原副市长冷有春等反面案例,警惕“光宗耀祖”“政治投机”等错误动机的腐蚀性。
二、投身实践锤炼:从认同到践行
真正的入党动机需要在服务实践中检验。2023年暑期,我作为志愿者参与偏远山区支教活动。当看到孩子们因教育资源匮乏而面临困境时,我深刻体会到“党员要带头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深刻意义。这段经历让我明白,端正入党动机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应转化为“为他人负重前行”的具体行动。
实践类型 | 初期动机 | 思想转变 |
---|---|---|
社区疫情防控 | 完成社会实践学分 | 理解党员冲锋在前的责任担当 |
校园垃圾分类督导 | 应付组织要求 | 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意识 |
结对帮扶困难同学 | 争取评优加分 | 领悟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 |
三、开展自我革命:从践行到升华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净化入党动机的重要武器。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期间,我建立了“三省日记”——每日记录三个问题:是否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是否存有私心杂念?是否为集体作出实质性贡献?这种持续的自省机制帮助我克服了“重程序轻思想”“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
在此过程中,我借鉴心理学中的“认知行为疗法”:
- 识别非理性信念:如“入党是个人发展的跳板”;
- 建立替代性思维:转化为“党员身份意味着更大的奉献责任”;
- 行为强化训练:通过每月参与2次公益服务巩固正确认知。
四、锚定价值坐标:从升华到坚守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端正入党动机的终极目标。在观看《觉醒年代》影视作品时,陈延年、陈乔年等革命先烈“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的誓言让我深受震撼。这促使我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确立了“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的职业规划。
为此,我制定了“三维成长计划”:
- 专业能力:主修农业经济管理,选修乡村治理课程;
- 政治素养:系统学习《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
- 实践储备:参与大学生村官访谈、农村合作社调研项目。
通过理论奠基、实践锤炼、自我革新和价值重构的四重修炼,我深刻认识到:端正入党动机是一个终身课题。它不仅需要持续的理论武装(如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更要在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反复淬炼(如参与“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未来,我将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书写无愧于党员身份的青春篇章。
【研究建议】未来可进一步探索:
1. 数字化时代青年入党动机的新特征(如网络意识形态影响)
2. 高校党建课程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
3. 长效化党性教育机制的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