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稳应急预案-村维稳工作预案

admin32025-07-31 07:15:03

基层社会的稳定是国家安全和社会治理的基石。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地区面临征地拆迁、利益分配、环境保护等多重矛盾交织的复杂局面。为提升村级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应急管理部于2023年8月印发《村(社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参考》,明确提出建立"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基层应急体系。在此背景下,科学构建村级维稳工作预案成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关键抓手。

一、组织架构与职责划分

村级维稳工作采用"双线三级"管理体系。根据青龙镇维稳预案实践,指挥体系由村党支部书记任总指挥,综治专干、民兵连长等组成应急分队,下设情报收集、矛盾调解、应急处置三个工作组。这种架构既保证决策权威性,又实现专业分工。例如在征地纠纷处置中,情报组负责动态监测,调解组开展政策宣讲,应急组则做好秩序维护。

职责划分需遵循"三定原则":定岗、定责、定人。下表展示某示范村的岗位配置体系:

维稳应急预案-村维稳工作预案

岗位职责人员构成
指挥中心决策调度、资源调配村两委成员
情报信息组风险排查、舆情监测网格员+村民代表
应急处置组现场控制、秩序维护民兵+志愿者
后勤保障组物资供应、善后处理村会计+卫生员

二、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建立"三级预警"响应系统是防控体系的核心。高沟镇在二十大期间的实践表明,将风险分为蓝色(常规)、黄色(关注)、红色(紧急)三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处置流程。例如发现群体苗头时,蓝色预警要求每日零报告,黄色预警启动专人盯防,红色预警则需立即启动应急响应。

矛盾排查需落实"四个全覆盖":区域全覆盖(自然村组)、领域全覆盖(土地/环保/民生)、群体全覆盖(重点人员)、时段全覆盖(重大节庆)。芙蓉农场通过建立"信息员+网格员"双轨制,将矛盾纠纷排查频率从季度提升至周度,使90%的隐患化解在萌芽阶段。

三、应急处置流程优化

标准化响应程序包含"接报-研判-处置-善后"四个环节。接报阶段实行"首问责任制",要求15分钟内完成信息初核;研判阶段建立由法律顾问、乡贤代表组成的风险评估小组;处置阶段采取"三同步"原则:政策解释同步开展、诉求渠道同步开通、救济措施同步落实。

在处置中,某村创新"五步工作法":①隔离对话代表 ②播放 ③宣读法律告知书 ④启动分级响应 ⑤落实善后协议。这种方法使2023年某征地纠纷的处置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8小时。

四、制度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三位一体"保障机制:①物资保障设立应急储备金(不低于村集体收入的3%) ②人员保障实施"AB岗"轮训制度 ③技术保障配备可视化指挥系统。某市试点村庄配备无人机巡查设备后,重点区域监控覆盖率提升至100%。

考核问责机制实行"双挂钩"政策:将维稳成效与村干部绩效工资、集体经济发展指标捆绑。对漏报重大风险的责任人,参照《芙蓉农场责任追究制度》,视情节给予诫勉谈话至党纪处分。2024年某省通报的10起典型案例中,有3起因未落实"零报告"制度被追责。

五、多元共治模式创新

维稳应急预案-村维稳工作预案

引入"三社联动"机制,培育村级调解类社会组织。某地试点"乡贤评理堂",聘请退休法官、教师等组成调解团队,使邻里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40%。数字赋能方面,开发"村务通"APP实现"指尖维稳",村民可通过平台实时上报隐患,系统自动生成风险热力图。

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尤为重要。某边界村庄与邻省建立"五联工作法":信息联通、矛盾联调、治安联防、应急联动、平安联创。通过设立联合调解室,成功化解跨界水污染纠纷12起。

村级维稳预案的完善需要把握三个平衡:制度刚性与处置弹性的平衡,技术赋能与传统治理的平衡,行政主导与群众参与的平衡。未来应加强三方面建设:①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量化模型,引入大数据预警系统 ②培育专业化应急社工队伍 ③构建"县-乡-村"三级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只有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筑牢乡村振兴的稳定基石。

参考文献:

[1] 应急管理部. 村(社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参考. 2023

[2] 青龙镇维稳工作应急预案. 2023

[16] 高沟镇信访维稳应急处置预案. 2022

[35] 芙蓉农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预案. 2024

[29] 高校校园安全维稳应急预案. 2024

[36]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案. 2022

[57] 乡镇社会稳定形势分析报告. 2024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