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参考多篇优秀教案整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掌握生字词(如“喧嚣”“静谧”“篡夺”等),了解蝈蝈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学习快速阅读法,筛选关键信息,概括课文内容。
赏析生动语言,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文本结构与语言特色。
结合观察与想象,进行仿写或续写练习,提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法布尔对生命的尊重与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对自然的热爱。
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概括蝈蝈的习性与特征,分析说明顺序。
2. 品味语言特色,如拟人化的表达与生动的描写。
难点:
1. 理解法布尔以人性观照虫性的写作视角。
2. 学习科学小品文“文艺笔调”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通过谜语、蝈蝈鸣叫音频或视频,激发兴趣。
任务驱动法:设计“蝈蝈自荐表”活动,引导学生筛选信息。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语言特色,分析拟人化描写的作用。
读写结合法:仿写片段,介绍熟悉的昆虫或自然声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梳理结构,学习说明顺序与特征。
第二课时:深入研读,品味语言,拓展写作与情感升华。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1. 导入(5分钟)
谜语激趣:展示谜语(如“大姐用针不用线,二姐用线不用针”),引出蝈蝈。
情境创设:播放蝈蝈鸣叫音频,提问:“你印象中的蝈蝈是怎样的?”。
2. 作者与背景(8分钟)
法布尔与《昆虫记》:简介作者生平及作品地位,强调其“以虫性观照人性”的视角。
文体特点:科普小品文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
3. 字词梳理(10分钟)
重点字词:篝火、喧嚣、篡夺、喑哑等(结合工具书自查,教师点拨易错字)。
成语积累:弱肉强食、惊慌失措等(结合语境理解)。
4. 整体感知(15分钟)
速读任务:
填写“蝈蝈自荐表”(外形、叫声、食性等)。
梳理文章结构:从“观察引出→外形→习性(叫声、食性、居住)”。
主旨归纳:通过蝈蝈的描写,表达对生命的尊重与科学探索精神。
5. 作业布置(2分钟)
观察一种昆虫或动物,记录其外形与行为特点。
第二课时
1. 语言赏析(20分钟)
拟人化表达:
例句:“蝈蝈在窃窃自语”“蝉的屠夫”等,分析称呼变化的效果(亲切生动,突出特征)。
比喻与描写:
例句:“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对比手法:与鹰捕食对比,凸显蝈蝈以小胜大的特点。
2. 合作探究(15分钟)
科学性与文学性结合:对比《辞海》中蝈蝈的说明,体会法布尔语言的魅力。
情感渗透:从“笼里的囚犯”等表述,感悟作者对昆虫的平等态度。
3. 拓展迁移(10分钟)
写作训练:仿照课文,用拟人手法介绍自己观察的昆虫(如蚂蚁、蝴蝶)。
分享交流:学生展示片段,互评语言生动性与科学性。
4. 课堂小结(5分钟)
科学精神:法布尔数十年如一日的观察与记录。
人文关怀:以人性观照自然,倡导生命平等。
5.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基础题与阅读延伸。
聆听自然声音(如虫鸣、鸟叫),写一篇200字短文。
六、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法布尔)
一、外形特征:嫩绿、苗条、轻盈如纱
二、生活习性:
1. 叫声:柔和→尖锐→急促(拟人化)
2. 食性:捕蝉→甜食→同类(对比、比喻)
三、语言特色:拟人化、生动描写、情感渗透
四、人文精神:尊重生命,科学探索
七、教学资源
多媒体:蝈蝈图片、鸣叫音频、法布尔纪录片片段。
拓展阅读:《昆虫记》选段(如《蝉》《螳螂》)。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既能掌握科学知识,又能体会文学语言的魅力,同时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