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份基于《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一等奖的教案框架,综合了多个优质教学设计资源(如人教版、部编版、北师大版等),涵盖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及设计亮点,供参考: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语言能力
2. 思维与审美
3. 文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 视频/图片导入:播放小兴安岭四季风光视频,提问:“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2. 课题解读:板书“美丽的小兴安岭”,强调“美丽”与“富饶”的双重内涵。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 字词闯关:
2. 整体感知:
三、精读品析,聚焦四季
任务驱动:化身“小兴安岭美景宣讲员”,选择最喜爱的季节,完成“美景采集卡”。
1. 春天之美
2. 夏天之韵
3. 秋天之丰
4. 冬天之趣
四、写法迁移,拓展运用
1. 发现规律:总结四季段落的共同结构(先写树木,再写周围景物)。
2. 仿写练习:用“总—分”结构描写家乡的一处季节景色,要求运用比喻或拟人。
3. 互动评价:学生互评,关注用词准确性与画面感。
五、升华主题,情感共鸣
1. 生态教育:结合小兴安岭的“宝库”属性,讨论如何保护森林资源。
2. 配乐朗诵:分组朗读四季段落,评选“最美宣讲员”。
板书设计
美丽的小兴安岭
总:绿色海洋,宝库
分:
春——抽枝展叶(生机)
夏——葱茏浸雾(活力)
秋——献果飞舞(丰收)
冬——积雪藏趣(静谧)
总:美丽富饶,热爱自然
设计亮点
1. 任务情境:以“美景宣讲员”贯穿教学,增强学生参与感。
2. 语言聚焦:紧扣动词、叠词及修辞,通过对比、仿写深化语言运用。
3. 跨学科融合:结合地理(小兴安岭位置)、生态(资源保护)拓展文化视野。
参考资料:人教版、部编版教材分析,一等奖教学设计案例,公开课情境任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