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课后题—大学语文课后题及答案

admin12025-08-03 01:15:02

以下是关于孙犁小说《芦花荡》的课后题及答案整理,结合大学语文课程的重点分析,综合多个教学资源整理而成:

一、内容理解类题目

1. 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

(1)通过“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的描写,侧面展现抗日军民在险恶环境中顽强斗争的意志,暗示敌人的无力与恐惧;

(2)“苇子狠狠地往上钻”运用拟人手法,象征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3)为老英雄的出场铺垫,渲染紧张而充满诗意的氛围。

2. 为何“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

答案:

(1)歌声象征抗日军民的乐观精神和坚定信念,体现战斗生活的希望;

(2)侧面反映老英雄保障后勤的功绩,战士们在物资充足、信心充沛的状态下放声歌唱;

(3)类似场景可联想到《黄河大合唱》《红岩》等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

二、人物形象分析

3. 老英雄“过于自信和自尊”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答案:

(1)自信

  • 不带枪穿梭封锁线,承诺“一切保险”;
  • 面对敌人探照灯时镇定自若,认为“照不见我们”;
  • (2)自尊

  • 因大菱受伤自责“丢人现眼”,发誓复仇;
  • 用计谋诱杀鬼子后,以行动证明承诺,维护尊严。
  • 4. 人物描写手法举例

    答案:

    (1)外貌描写:“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突出其精悍与机警;

    (2)语言描写:“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展现果敢与仇恨;

    (3)动作描写:“旋风一样绕鬼子转”,体现驾船技术高超。

    三、艺术特色与主题

    芦花荡课后题—大学语文课后题及答案

    5. 环境描写的诗意化特点

    答案:

    (1)自然意象:如“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的月亮”“展开的紫色芦花”,将战争场景与自然美结合,形成“诗体小说”风格;

    (2)对比手法:阴森的炮楼与生机勃勃的苇塘,暗示正义必胜;

    (3)作用:烘托人物英雄形象,淡化血腥残酷,突出人性光辉。

    6. 孙犁笔下“善良与美好”的体现

    答案:

    (1)人性美:老英雄对女孩的怜爱(“多么俊的孩子”)、对责任的坚守;

    (2)斗争美:智斗敌人的传奇色彩,展现民间智慧;

    (3)自然美:白洋淀的风光描写,象征民族生命力的顽强。

    四、拓展与比较

    7. 与《荷花淀》的异同

    答案:

    (1)

  • 均以白洋淀为背景,歌颂普通民众的抗战精神;
  • 语言清新质朴,充满诗化意境;
  • (2)

  • 《芦花荡》聚焦个体英雄,情节更具传奇性;
  • 《荷花淀》侧重群体形象,通过女性视角展现战争中的温情。
  • 引用来源说明

  • 内容理解与人物分析主要参考网页52、55、58;
  • 艺术特色与主题分析结合网页63的教案及网页52的课后题;
  • 拓展对比部分参考网页31和63的文学评论。
  • 如需更详细的答案或补充题目解析,可进一步查阅原文或相关教学资源。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