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蟋蟀的住宅》一等奖教学设计的核心框架,综合了多份优质教案和教学思路,适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宅、慎、择”等生字词,理解“随遇而安”“慎重”“伟大的工程”等关键词语含义。
能概括蟋蟀住宅的特点及修建过程,体会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想象、图文结合等方式,分析蟋蟀住宅的独特性和修建的艰辛。
学习拟人化语言表达,体会课文生动性与科学性的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发观察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蟋蟀住宅的特点(选址、外部结构、内部构造)及修建过程。
难点:理解“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的深层含义;感受拟人化语言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住宅特点探究
1. 情境导入
激趣提问:“住宅”一般用于人类,为什么蟋蟀的巢穴被称为“住宅”?引发对拟人化表达的思考。
资料补充:介绍法布尔及《昆虫记》,强调其“以人性观虫性”的写作特色。
2. 初读感知
任务驱动:自由朗读,圈画关键词句,思考“蟋蟀住宅的特别之处”。
归纳特点:
选址:排水优良、阳光温和(对比其他昆虫“随遇而安”)。
外部:隐蔽的隧道、倾斜的门口、平坦的“平台”。
内部:光滑的墙壁、简朴清洁的环境。
3. 深度探究
图文结合:学生绘制蟋蟀住宅剖面图,标注特点并复述,强化空间概念。
语言赏析:聚焦拟人句(如“当四周安静时,蟋蟀在平台上弹琴”),体会趣味性与科学性。
第二课时:修建过程与精神感悟
1. 问题导入
设疑:蟋蟀用“柔弱的前足和后腿”如何完成“伟大的工程”?
2. 合作探究
动作词分析:圈画“扒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开”等动词,感受修建的细致与艰辛。
时间线梳理:从“十月秋寒”到“冬季整修”,体会蟋蟀的坚持。
3. 主题升华
对比讨论:联系人类建筑工具与蟋蟀的“天然工具”,理解“伟大工程”的象征意义(弱小生命创造的奇迹)。
角色代入:以“蟋蟀建筑师”身份自述修建过程,深化情感体验。
四、作业设计
1. 观察实践:仿照课文拟人化语言,记录一种小动物的活动(如蚂蚁搬家、蜘蛛结网)。
2. 拓展阅读:对比《昆虫记》原文片段与课文,体会科学小品文的不同风格。
五、板书设计
蟋蟀的住宅
特点:选址慎重 | 外部隐蔽 | 内部简朴
修建:工具柔弱 → 过程艰辛 → 伟大工程
精神:吃苦耐劳 | 不肯随遇而安
(以简笔画辅助,直观呈现住宅结构)
六、教学反思
亮点:通过拟人化语言分析和动手绘图,学生充分参与文本解读,激发科学探究兴趣。
改进点:可引入蟋蟀建造的延时视频或3D动画,增强动态观察体验。
参考资料
教学设计思路参考自多份一等奖教案及公开课实录。
拟人化语言分析结合《昆虫记》的文学性与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