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感动中国观后感—感动中国俞鸿儒观后感500字

admin122025-03-29 15:53:18

以黄金之心,铸就科学脊梁——《感动中国》俞鸿儒院士观后感

2023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96岁高龄的俞鸿儒院士以“黄金般的心”这一赞誉,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精神丰碑。作为我国高超声速风洞技术的奠基人,他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诠释了科学家的使命与担当,更以淡泊名利的品格照亮了后辈的科研之路。

一、独辟蹊径,敢为人先的科研精神

2011感动中国观后感—感动中国俞鸿儒观后感500字

俞鸿儒院士的一生与“风洞”紧密相连。风洞被誉为“地面上的天空”,是飞行器研发的“摇篮”,我国东风系列导弹、神舟飞船等国之重器的诞生均离不开这一核心技术。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技术封锁与资源匮乏,他选择了一条“省钱却危险”的科研路径——氢氧燃烧驱动法。尽管实验过程中多次发生爆炸,甚至炸毁实验室,但他在钱学森、郭永怀等前辈的支持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带领团队从失败中摸索,最终研制出我国第一代激波风洞JF-8,仅花费8万元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种“做别人不敢做、做别人做不成”的魄力,展现了科学家在逆境中破局的智慧与勇气。

二、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品格境界

俞鸿儒院士的谦逊与无私令人动容。在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时,作为JF-12超大型激波风洞的主要设计者,他坚持将自己的名字署在只为提携年轻科研工作者。他说:“人的时间有限,谁也不能干一辈子,工作要一代一代接下去。”这种“功成必定有我”的格局,传承了导师郭永怀“做科学事业铺路石”的精神,更让中国风洞技术后继有人。他的选择,不仅是对个人荣誉的超越,更是对科学事业永续发展的深刻理解。

三、家国情怀,终身奉献的赤子之心

从青年时期放弃同济大学学籍投身大连工学院,到晚年仍坚守科研一线,俞鸿儒院士始终将国家需求置于首位。他在1953年写给母校的“决心书”中承诺:“终身不懈地建设伟大的祖国”,并用一生践行了这一誓言。面对国际同行对爆轰驱动技术的质疑,他以“无人反对可能是平庸的工作”为信条,在古稀之年建成全球首座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JF-10,将试验时间从30毫秒突破至100毫秒,为我国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发奠定基石。这份执着,是对“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最佳注解。

感悟与启示

俞鸿儒院士的事迹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科学家精神不仅是智慧的闪光,更是品格的升华。他像一束穿透岁月尘埃的光,以黄金般纯粹的心,照亮了科技强国的征途。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或许难以复刻他的成就,但可以学习他的精神——在平凡岗位上追求卓越,在名利面前保持初心,以“小我”之力汇聚“大我”之志。正如颁奖辞所言:“拨开科学的雾,荡去岁月的尘”,唯有心怀家国,方能行稳致远。

参考来源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