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榜样心得体会(《榜样9》观后感)

admin102025-08-04 20:55:04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总有一些人用行动诠释着信仰的高度,用生命丈量着奉献的深度。观看《榜样9》专题节目,如同经历一场精神的洗礼——范振喜以病躯扛起乡村脱贫重任,钱素云用仁心守护儿童生命之光,覃大清突破技术壁垒书写科技报国篇章……这些平凡而伟大的身影,不仅是时代的注脚,更是每个员的精神坐标。他们的事迹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凝聚成一股磅礴的力量,为当代青年和党员干部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一、信念如炬:照亮奋斗之路

在河北省滦平县周台子村,范振喜用三十年光阴演绎了信念的奇迹。面对集体欠债8万元的烂摊子和自身血癌的威胁,他带领村民建铁选厂、发展现代农业,将人均收入从不足400元提升至万元以上。这种“豁出命也要让周台子变个样”的执着,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理想信念是人精神上的‘钙’”。而陆军某边防团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在海拔5000米的“生命禁区”戍守国门,他们的信念已化作界碑上的霜雪,正如节目中所言:“对党的忠诚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坚守”。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但榜样们用实际行动打破了这一定律——当覃大清团队在水电技术领域突破西方封锁时,当黄德宽教授守护冷门绝学时,他们的精神追求早已超越了物质需求层次。这种信念的升华,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精神谱系,正如《求是》杂志评论:“信仰的纯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二、为民情怀:扎根群众沃土

林则银被社区居民亲切称为“女儿书记”,她的工作日志里记录着368户家庭的特殊需求,这种将群众“心上事”变成“上心事”的做法,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在儿科重症监护室,钱素云20年挽救3000余名患儿,她的听诊器总是捂热后才接触儿童胸膛——这个细节胜过千言万语,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

从社会学的视角观察,这些榜样构建了“情感共同体”。陈清洲警官设计的防诈骗App下载量超千万次,他将警务工作转化为可量化的安全指数;刘小京教授让盐碱地亩产突破800公斤,创造了“土地改良+产业扶贫”的复合模式。这些实践印证了管理学家德鲁克的观点:“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对需求的深刻洞察”。

三、创新突围:攀登时代高峰

榜样人物 创新领域 突破性贡献
覃大清 水电装备技术 实现百万千瓦机组国产化
青岛新前湾码头党委 智能港口建设 全球首个5G无人码头
刘小京 农业科技 盐碱地改良技术体系

覃大清团队在水轮机转轮研发中,经历217次失败后终获突破,这种“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印证了经济学家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最佳实践。而青岛新前湾码头党委创造的智能装卸系统,使码头效率提升30%,碳排放降低20%,为全球港口业树立了新标杆。

四、精神传承:构筑价值灯塔

黄德宽教授对甲骨文研究的坚守,让冷门绝学焕发新生。他带领团队完成的《商周金文大系》,不仅填补学术空白,更将文化自信深植青年心中。这种传承超越了学术范畴,正如费孝通所言:“文化自觉是民族复兴的根基”。而红其拉甫边防连“宁让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的誓言,在“Z世代”官兵中接力传承,形成独特的戍边文化。

在乡村振兴一线,范振喜培养的12名年轻党员已成为产业带头人,他们创建的“共富工坊”带动周边7个村庄发展。这种“传帮带”机制,构建起“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良性生态,印证了组织行为学中的“榜样扩散效应”。正如《》评论:“精神的火种永不熄灭,只会越燃越旺”。

五、躬身践行:转化榜样力量

将榜样精神转化为实践动能,需要建立“认知-情感-行为”的完整链条。基层干部可借鉴林则银的“五步工作法”:建立民情档案、绘制需求图谱、组建服务联盟、实施项目化管理、构建评价体系。企业科研人员应当像覃大清团队那样,建立“揭榜挂帅”机制,将技术难题转化为攻关清单。

在教育领域,刘小京团队的“科技小院”模式值得推广——让研究生扎根田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完成学业。这种“知行合一”的培养方式,使河北曲周县5万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榜样效应的量化评估体系,以及新媒体时代精神传播的范式创新。

《榜样9》中的每个故事都是时代的切片,却拼凑出中国人的精神全景图。当范振喜在村民按下230个手印借款时,当钱素云在手术台前连续奋战36小时时,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平凡造就伟大”的真理。这种精神力量不会随时间褪色,反而会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未来的征程上,我们既要仰望这些精神灯塔,更要用脚步丈量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在乡村振兴中践行范振喜的拼搏,在科技创新中延续覃大清的执着,让榜样精神真正转化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