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以“探险者与蝴蝶”为核心材料,要求考生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细节影响、环境适应等主题展开写作。以下从多个角度对题目进行解析:
一、题目材料概述
探险者进入山洞点燃蜡烛,发现栖息在洞壁的蝴蝶后主动退避。数日后,蝴蝶因蜡烛的影响迁至洞穴更深处。材料通过“小蜡烛引发大变化”的现象,探讨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的微妙影响,以及蝴蝶象征的生存智慧。
二、立意角度解析
1. 从蜡烛的角度:小事物与大影响
2. 从蝴蝶的角度:适应与选择
3. 从探险者的角度:人与自然的互动
4. 从象征意义的角度:蝴蝶的多重隐喻
三、专家与范文的启示
1. 避免误区:
2. 高分范文特点:
四、争议与科学性质疑
材料原文作者漆宇勤承认探险时所见可能是蛾子而非蝴蝶,生物学专家指出蝴蝶习性不适宜洞穴环境。但作文的核心在于象征意义,考生无需纠结生物学细节,而应聚焦材料传递的生态与人文思考。
五、写作建议
1. 立意选择:优先从“人与自然”“敬畏与边界”切入,避免空谈“细节”或“创新”。
2. 结构设计:可对比人类探索的“光明”与自然的“退避”,或采用寓言体、议论文体。
3. 素材运用:结合庄周梦蝶、梭罗《瓦尔登湖》、现代生态危机案例等,增强深度。
通过以上解析可见,该题目既考验考生对生态的思考,也要求从细微现象中提炼普适哲理,呼应了高考作文对思辨能力与人文关怀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