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为悼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学生运动领袖刘和珍而作的散文,全文共分七部分,以悲愤交织的笔触控诉反动的暴行,歌颂爱国青年的英勇精神。以下是课文主要内容的分段概述:
一、写作缘起与悲愤之情
鲁迅以追悼会场景开篇,程君请求他写文纪念刘和珍。他提及刘和珍生前订阅《莽原》的往事,表达“无话可说”的窒息感:“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面对惨案后“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鲁迅直言“出离愤怒”,决心以文字作为“菲薄的祭品”献于逝者灵前。
二、“真的猛士”与庸人的对比
鲁迅赞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人生和淋漓鲜血,是“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庸人”用时间冲淡记忆,维持着“似人非人的世界”。他强调必须铭记惨案,否则“忘却的救主”将抹去血痕。
三、刘和珍的形象与师生情谊
鲁迅回忆刘和珍作为学生领袖的温和与坚毅:她反抗校长杨荫榆时“始终微笑着”,被强拖出校后仍坚持听课,复校时忧心母校前途“黯然泣下”。鲁迅感慨:“她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四、惨案真相与沉默的控诉
鲁迅初闻噩耗难以置信,但尸骸证实了段的虐杀。他痛斥“”污名与流言中伤,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五、烈士遇难细节与对暴行的揭露
详细描述刘和珍中弹后,同伴张静淑、杨德群相继被射杀,士兵更以棍棒击其头部致死。鲁迅以反讽笔法写道:“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六、对请愿意义的反思
鲁迅认为徒手请愿在历史长河中意义有限,如“煤的形成”需大量牺牲仅得一小块。但他也肯定血痕的价值:“纵使时光流驶……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引用陶潜诗句寄托哀思。
七、希望与前行
鲁迅指出三点意外:当局凶残、流言下劣、女性临难从容。他赞扬中国女性的勇毅是“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未消亡的明证”,并呼吁“苟活者”从血色中看见希望,“真的猛士”更奋然前行。
创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镇压反帝请愿群众,制造“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47人遇害。鲁迅于4月1日写下此文,发表于《语丝》,后收入《华盖集续编》。
主题思想
通过追忆刘和珍,鲁迅控诉军阀暴行与文人阴险,揭示民族沉默的根源,同时以“猛士精神”唤醒民众,强调反抗压迫的历史意义。
写作特色
1. 抒情、议论、叙事结合:如第四部分先叙惨案,再议流言,最后悲叹“沉默中灭亡”,层层递进。
2. 反讽与对比:如“伟绩”“武功”反讽暴行;“微笑”的刘和珍与“下劣凶残”的当局形成强烈反差。
3. 语言凝练犀利:如“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成为警世名言。
如需完整课文原文,可参考网页1、33、42提供的版本,或查阅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