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关键节点。各级党组织围绕“强化创新理论武装,树牢‘四个意识’”主题,严格对照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以民主生活会为重要载体,通过“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的方式,深入查摆思想政治、精神状态、工作作风等方面问题。此类对照检查材料不仅成为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化的重要标志,更体现了新时代党员干部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
一、政治理论学习虚化问题
在思想政治建设方面,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理论学习表面化倾向。如某市领导班子在检查材料中坦承,“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重要著作停留于通读层面,未能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深入研讨”。这种“学用两张皮”现象直接导致政策执行中出现偏差,典型案例包括:在化解地方债务时机械执行“借新还旧”政策,忽视区域经济差异性;在环保督察整改中简单采取“一刀切”方式,引发企业群众不满。
深层次分析显示,此类问题的根源在于思想认识存在三重误区:一是将政治学习等同于任务打卡,未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二是在处理“关键少数”与“绝大多数”关系时方法失当,片面强调抓“关键”而忽视整体提升;三是缺乏战略思维,难以将创新理论转化为破解改革难题的具体举措。
二、工作作风形式化倾向
作风建设中暴露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为调研走过场、服务缺温度。某乡镇党委在检查材料中披露,“年度调研60%集中在典型示范村,对偏远贫困村走访次数不足规划的三分之一”。这种选择性调研直接导致惠民政策落地偏差,例如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分配出现“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现象。
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单位陷入“以形式主义反形式主义”怪圈。典型案例包括:为应付检查突击制作党建台账,出现“上午开会下午补记录”的造假行为;在扶贫工作中过分强调留痕管理,导致驻村干部将主要精力耗费在填写各类表格。这类问题的滋生,反映出部分干部政绩观扭曲,将“对上负责”异化为“对检查指标负责”。
三、纪律执行软化现象
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宽松软”问题仍未根治。某经济部门负责人在检查中承认,“对分管领域干部存在的‘庸懒散’现象提醒教育多,动真碰硬少”。具体表现为:对招商项目违规操作睁只眼闭只眼,导致个别项目成为“半拉子工程”;在环保执法中搞“选择性执纪”,对纳税大户企业网开一面。
这种现象的蔓延与监督机制缺陷密切相关:第一,同级监督存在“熟人社会”障碍,纪检干部坦言“查处同事心理压力大于工作压力”;第二,问责机制呈现“高举轻放”倾向,某市全年立案数虽增长200%,但科级干部处分率不足5%;第三,警示教育缺乏针对性,多数单位仍停留在观看廉政影片层面,未能结合行业特点开展案例剖析。
四、整改措施系统性设计
针对查摆问题,各级党组织形成了特色化整改方案:
问题类型 | 整改措施 | 创新点 |
---|---|---|
理论学习虚化 | 建立“双随机”学习督查机制 | 将学习成效纳入干部绩效考核 |
调研形式化 | 推行“三不两直”调研法 | 规定50%调研点随机抽取 |
执纪宽松软 | 建立廉洁风险点动态清单 | 实行红黄蓝三级预警 |
某开发区创新实施“整改承诺可视化”工程,通过电子屏实时公示整改进度,接受企业群众扫码评价,使整改落实率从68%提升至93%。这些实践表明,将现代管理理念引入党建工作,能有效提升整改质效。
五、长效机制建设路径
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需从三个维度着力:在制度层面,完善“学习—实践—反馈”闭环机制,如某市实行的“晨读夜研”制度,将理论学习与重大项目论证相结合;在监督层面,构建“大数据+纪检监察”模式,通过分析12345热线数据精准发现作风问题;在文化层面,培育“严实相济”的组织文化,某国企开展的“寻找身边焦裕禄”活动,使干部宗旨意识显著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长效机制建设应避免“制度空转”。某县推行的“作风体验日”制度要求科级干部每月以办事群众身份体验政务服务,通过角色转换发现审批流程堵点,该做法使群众满意度提升27个百分点。这种具身认知的实践方式,为作风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2018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成果,也是新时代党建工作的方法论创新。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具体问题的查摆整改,更在于构建起“发现问题—分析根源—系统整改—制度固化”的完整闭环。未来研究可重点关注两个方向:一是探索民主生活会成果的量化评估体系,二是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党性分析中的应用场景。这些探索将推动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